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中安观察|

从“课本”到“生产线” 安徽高校发力新质生产力

2024-05-22 09:16:16   来源:中安在线

日前,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雷联合有关医疗单位研制出非侵入性光生物治疗仪原型样机,填补了我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光生物治疗仪器设备领域的空白。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揭牌,这是该校积极探索校地融合发展、产学研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波教授团队在结构模式识别与多模态信息处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人工智能顶级期刊,安徽大学均为唯一单位。

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义不容辞。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策源地,高校肩负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任。

安徽高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心不言而喻。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探寻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可行路径?

从“课本”走上“生产线” 破解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

“新青年”遇到“新质生产力”,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安徽万亿级、千亿级主导产业里,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和大学生走上舞台,为行业发展增添“新”活力。

李润童是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从研二开始,他就在智能院培育的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参加多个跨学科项目的科研实践。

“在真刀真枪的科研实践中,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从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视角对我悉心指导,不仅锤炼了我运用跨学科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更开阔了我的眼界,开拓了我的思维。”李润童说。

同样在合肥工业大学,2023年,在智能院培育孵化下,车辆自适应结构与智能系统实验室负责人白先旭团队创办了工大智骋(合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骋汽车”)。目前公司已完成600 万元首轮股权融资。白先旭也因在“智能结构与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领域中的贡献,成功当选为2023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

在过去,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往往是以科研人员自发。合同完成,合作也就结束,这让高校和企业间的衔接缺少稳定性和长期性。为此,近年来,聚焦安徽省等地方主导产业的关键需求,精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合肥工业大学构建起以“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为特色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合作“合工大”模式,目前该模式在安徽省内多个地市及部分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拓展与推广,先后与天长、长丰、安庆、蚌埠、黄山、芜湖等地市签订了政产学研合作协议。每年设置的产业创新引导资金规模已超亿元,服务地方主导产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数百家,为相关企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作价入股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科研团队担心创业失败顾虑较多,往往不愿意以该种方式转让。

在安徽医科大学,该校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汪凯教授、季公俊副教授科研团队以“一种卧式经颅磁刺激导航定位装置”等四项专利,“入股”合肥脑纹科技有限公司。

季公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学校的保障和激励措施好,我们很放心。”季公俊说,这一“入股”的方式增强了科研人员和公司的黏性,研发期间的技术交流沟通也会更便捷。

对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季公俊也有自己的看法。“学校一直在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高精尖仪器一直由国外垄断,我们在日常科研工作中发现这类仪器存在问题,就想着怎样去解决,慢慢地,就会萌发努力研发国产替代的想法,这与学校积极推行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不谋而合。”

专业调整“加减法” 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聚焦安徽汽车“首位产业”和十大新兴产业,成立汽车、集成电路等国家和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调整组建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学院;新增7个新兴学科博士点;一次性撤销12 个老旧专业、陆续成立13个战新专业......

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升,离不开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安徽大学选聘了千余名优秀博士、博士后,其中外籍院士、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海外英才300余名。除去退休等因素,学校教师队伍净增了800多名,其中新进人才占到了45%。文科与理工科教师比例从 58:42调整为46:54,实现了向理工科为主型转变。

此外,安徽大学还与中科院等共建本科生英才班、硕士联合培养基地,以重大科研攻关为牵引,联合揭榜国家“全创改”科教融汇培养产业创新人才试点。依托以上高端平台,围绕集成电路创新链、产业链,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全覆盖,形成了“平台支撑、项目牵引、创新赋能”的基础拔尖人才自主培养特色。

“学校去年获批省高峰学科建设专项经费5100万元,新增了‘生物医学工程’‘护理学’2个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以及‘心理与脑科学’安徽省新兴交叉高峰培育学科,获企业和地方共建资金6729万元。”安徽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邱志海介绍,安医大还就高峰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学科专业设置等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和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期提高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提升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紧扣现代农业发展和安徽十大战新产业发展需求,安徽农业大学以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抓手,加快专业调整优化、改造升级,重点布局生物育种、智能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科和交叉学科,新增智慧农业、生物育种、智能制造等8个新专业。在招本科专业中,51个专业直接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占比73.91%,学生数占在校生总人数的74.93%。

2024年高考倒计时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上,我省高校共新增本科专业点64个,撤销本科专业点126个。

从学科门类上看,我省新增专业点覆盖工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教育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所涉专业点新增36个,数量最多,占比56.3%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专业类别上看,我省新增的64个专业点中,特设专业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所设置的专业)共41个,占比 64%。新增国控专业点(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等专业由国家控制布点)3个,占比4.69%;从新专业设置上看,在本次专业调整中,全国共有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淮北师范大学申报的“足球运动”新专业获批纳入。

学科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2022年6月,我省率先印发《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方案》明确,到2025年,省属高校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比例达到70% 以上。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规模,促进人才供给更好匹配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产业发展所需,切实增强高校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不久前,安徽大学的农业生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黄林生教授团队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以玉米群体为例,提出基于计算智能的玉米冠层三维建模方法。这一研究不仅能够增进对玉米群体3D结构的理解,而且为作物功能结构模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同样在安徽大学,许振朋教授及其合作者在量子互文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论文发表在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该研究工作为验证量子设备的可靠性开辟了新的途径。

集成电路学院青年教师李庆轩与复旦大学陈琳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基于HZO和超薄ITO沟道的后端兼容柔性高性能铁电场效应晶体管器件。这项研究为实现边缘智能应用的高性能铁电器件提供了创新路径。

一大批科研成果涌现,原因何在?这得益于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的成立。

安徽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布局与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相关的科研方向,如新型量子功能材料、高性能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融合了学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以及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强光磁试验装置、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杂化材料结构与功能调控实验室等省内重点科研平台。学部融合的“大科研建制”为学校协同攻关国家需求特别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扫清了机制障碍。

此外,安徽大学还编制全国和省级特色小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推动了近百个国家和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成果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与省里有关部门共建了中国(安徽)自贸区、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别和区域等高端智库,打造了中宣部舆情直报点。

脑科学研究被认为是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深入探索大脑结构和功能、理解人类认知和行为,对于促进医学进步、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医科大学聚焦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进一批高水平人才,并成立脑科学研究院,组建跨学科合作团队开展科研攻关。该校余永强教授牵头、周江宁教授等参与的科研项目《哺乳类动物全脑介观立体定位三维图谱》获科技部批准立项,资助经费达4500万元。这也是该校目前获得资助经费最多的科研项目,是学校标志性科研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70%以上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国家重要行业,70%以上进入各类500 强企业,培养的近40万名校友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发展特别是工业体系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合肥工业大学持续加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重大装备工程管理、新材料、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生命健康、碳达峰碳中和等新学科新领域新方向建设,“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融合交叉”的学科布局不断优化。

近年来,省教育厅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增强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通过推动高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坚持一体布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完善产业对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省教育厅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持续推进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和能力建设,把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徽教育新篇章。

(记者 史睿雯 海报制作 杨曦)

    责任编辑:祁梦宝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