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钱学森之问”与“老院长之问”

2021-09-22 10:32:59   来源:解放日报

“我们安徽大学申报‘双一流’高校时,没有选择比较优势大、相对容易出成绩的文科专业,而是下决心做难事,瞄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群,这需要非常大的魄力。”在刚刚布置完成的安徽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果展上,陈诗一花了40多分钟,向记者仔细讲解着每一块展板上的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列表和数字。

从如此详细的介绍中,很难让人看出陈诗一刚来这所学校不久。2020年12月31日,安徽大学网站公布,陈诗一任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此前,他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党组织书记,至今,他仍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这一跨省任职也被看作近期安徽高校与在沪高校间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案例。当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曾预测,“以后我们跟安大的关系会更紧密”。

这是上个学期的事。这个学期刚开学,案例的主人公早已回归到工作日在合肥、周末回上海的双城生活状态。在合肥,陈诗一形容他的行动轨迹是“两点一线”,也就是白天在学校,晚上回3公里外的教师公寓,还是在校园内。

他的工作也因此分成两部分。白天,陈诗一在学校处理相关行政事务,刚上任时,他分管学校发展规划处和研究生院工作,最近又接手人事人才工作;晚上回教师公寓后,陈诗一开始自己的研究工作,他还在主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治理机制研究”和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

双重的工作压力一举解决了他长期的失眠问题。“太累了,一躺到床上就睡着了。”陈诗一说。今年51岁的他的头发白了大半,脸色略显憔悴。

在安徽大学9个月的全职工作,已经在陈诗一身上留下了一些印记。比如他已经习惯用“我们”来指代安徽大学;作为一名文科出身的管理者,他能流利地介绍“磁斯格明子存储材料”和“拉普拉斯模拟计算机”,因为这些都与安徽大学的研究成果有关。此外,他还很熟悉上海与合肥之间的高铁时刻表。

换一个角度看,这样的身份转变,也使得这位长期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经济学家,深度嵌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从微观层面上细细观察长三角高校管理的深层肌理,为长三角人才交流把脉,寻找其症结所在。

不看比较优势

我们站在安徽大学教学楼8楼的会议室窗口,俯瞰四周,校园内的琵琶湖、校外的翡翠湖依次铺开,连接隔壁合肥工业大学的“鹊桥”尽收眼底。这里是安徽大学的主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因大学整体轮廓如古代的打击乐器磬,得名“磬苑校区”。8楼的会议室窗口,则被陈诗一认定是眺望安大的最佳点位。

在来安徽大学工作之前,出生在江苏、工作在上海的陈诗一与安大的交集几乎是零。他曾多次去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路过安徽大学老校区门口若干次,但从未进过安大校门。

不过,现在陈诗一能说出流传在安徽各高校之间的一句顺口溜:“学在科大、吃在工大、爱在安大。”与中科大、合工大侧重理工科不同,安徽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重点省属大学,学科设置齐全,且人文社科实力强劲。

“如果我们当初一流学科选文科,比如徽学,这个成绩不是响当当的吗?”收回眺望的目光,陈诗一坐在会议室的办公桌前,提出这样一种假设。

事实上,这种假设在安大时常被提及。2017年,国家“双一流”名单公布,安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高校建设行列,安大自选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由于基础相对较弱,在紧接着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安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成绩不理想是可想而知的。

反观安大的文科,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大古文字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安大也入选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首批成员单位;安大的法学、经济学、英文、哲学都是传统强势学科。

陈诗一用“比较优势”这个经济学术语来形容安大强大的文科,对当时的安大来说,发展文科投入小、短期内可以看到的收益大。

但紧接着,陈诗一又掰着手指列举合肥这些年重点打造的“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产业布局,分别代表芯片、平板显示、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集成电路、智能家居等消费终端产品、生物医药和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产业,概括了合肥这些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念。这些产业的兴盛发展,也让合肥这座城市有了“黑马”“霸都”的称号。

这正是安徽大学当时选择“双一流”学科时考虑的重要因素。2017年,安徽大学没有选择相对容易出成绩的文科专业作为“双一流”学科,而是下决心做难事,瞄准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安徽合肥的发展方向,发展“新工科”。

这些年,安徽大学获批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7个“新工科”专业,这些重点发展的学科恰好契合了合肥产业发展的方向,换句话说,“新工科”的建设提升了安徽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产业创新的能力。

在陈诗一眼中,现在的安徽大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主干学科集成电路、电子科技、人工智能的建设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2020年公布的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安徽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前30%,相较2017年的排名得到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材料物理、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8个专业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在全国地方高校赛道中并列第一。一流学科的建设也推动了安大整体水平的根本提升,文理科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安大文科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过去六年排名全国第38位,今年则进步到全国并列第26名。

进人制度过于硬了

赴任安徽后,陈诗一经常被人问及觉得复旦大学和安徽大学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一个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复旦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安徽大学是安徽省属高校。“在复旦觉得理所当然的一些事情,在安大不尽然。”陈诗一说。

前不久,陈诗一开始负责学校人事人才工作,刚接手,安大某学院老院长就给他发来一条短信。

说是短信,却有1300多字。在记者面前,陈诗一打开手机,找到短信,一边念,一边往下滑,足足念了5分钟多。“真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我们的人才队伍目前仍在东拼西凑”“难道人才太多了?!”感叹号夹着问号,字里行间,可以读出这位老院长的一腔热血,也可以感受到他的焦急和无奈。

老院长的诉求只有一个,要为学院引进一个对学科很重要的人,但是这个人的学科影响力又不能完全体现在可见的研究成果上,因此,学校人才办也感到很委屈。陈诗一拍了下桌子,自问自答:“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学校进人制度过于硬了,反而让作为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主体的学院丧失了弹性。”

在学校的一次内部会议上,陈诗一将这条短信展示给相关处室负责人,“以前有‘钱学森之问’,现在有我们‘安大老院长之问’”。

在安大,学院引进人才需要上报给学校,学校审批通过后,还要再上报给省里,层层审批。另外,学院财政上“余粮”不多,引人费用主要靠学校支出。但在复旦,学院在人才引进上基本可以“直接拍板”,只要人才引得好,在学校里基本上是一路绿灯通过。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担任管理岗位工作6年多,陈诗一曾具体负责引入了30多位海内外高端人才。复旦大学已经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多年,学校根据院系的规划和发展情况进行资源配置,由院系自主调配资源。可以说,在人才引进上,校院权责分明,学院在引进人才上有很大的话语权,原来由学校行政部门决定的人事、财务、资产等权限,很多都下放给院系等基层办学单位。

“院长专家多有创造力啊,为什么不把院长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陈诗一这样反问。他认为,学校的工作应该是制定好的制度,以人事部门为例,需要制定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的制度,这些制度需要相互兼容,常规的工作交给学科和学院去做。

目前安大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改革。

政府与市场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宏观些,类似的问题并不仅限于学校与学院之间。

去年,安徽省教育厅官网发布的《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097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曾引发关注。这份答复函中承认,安徽省属本科高校生人均拨款标准已8年未提高、学费标准20年未调整,全部由学校自行统筹经费消化增量支出,经费短缺已成为本科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安徽高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是秘密。因为经费有限,有大学18个年轻教师挤在一个办公室,还有很多老师没有办公桌。记者了解到,受制于省内统一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和人员岗位编制上限,造成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或无法引进的情况也不少见,院校的运行周转也因此受到影响。

“这其实类似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陈诗一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两者边界,政府应侧重于宏观管理调控、制定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诚信、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而市场主体就依照这一规则,高效配置资源,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继续把视野放得更宏观一些。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围绕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

一阵新的春风已经吹来。根据今年5月发布的《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方案的通知》,下一步安徽将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解决评价机制、人员管理、薪酬分配、经费投入等制度性难题,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

据陈诗一透露,目前,安大和复旦正在洽谈校际合作,复旦拥有优势的文理医科,新工科和智库这几年也发展迅猛,再加上与中科大、南大、人大等高校的合作,这些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发展,更将促进安大“双一流”建设提质增效。

历史上,安徽大学与复旦大学有过多次交集。1952年9月,根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教师5人、学生2人迁入安徽大学,同时,安徽大学经济系并入复旦大学。1958年,安徽大学在合肥重建时,复旦大学数学、物理、生物、外语4个系和体育教学部部分教师援建安徽大学,他们中有教授、讲师,还有15位刚毕业的数学系学生。

只是,现在这样的逆向流动还不多见。“长三角人才交流还需要制度创新,体现共享精神,这也是新发展理念所要求的,是一体化发展的内涵所在。”陈诗一说,“重要的是人才们来了,就会产生集聚效应,催生创新之城。”

    责任编辑:祁梦宝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