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藏粮于地”的“芜湖实践”

2021-01-13 10:00:17   来源:芜湖新闻网

近年来,芜湖市加大了紫云英等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和产业化利用,推广“紫云英(绿肥)—水稻”芜湖大米种植方式,日渐形成了藏粮于地的“芜湖模式”,走出一条“美了乡村,肥了土壤”的芜湖紫云英产业发展之路。

种植紫云英对“芜湖大米”生产种植有什么现实意义?农技专家告诉记者,芜湖地区农民素有种植紫云英做绿肥的习惯,不仅能够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又能有效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他算了一笔账,在紫云英种植的田块种植水稻,每亩水稻增产30公斤,增收80元,可节约尿素用量5公斤以上,节约生产成本10元。

据了解,我市已全面推广“紫云英(绿肥)—水稻”芜湖大米种植模式,运用该模式生产出来的“芜湖大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到去年年末,“芜湖大米”核心基地两万多亩,辐射带动十万多亩的规模,已授权20家企业使用“芜湖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标识,18家“芜湖大米”企业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020年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农产品收集目录。“芜湖大米”认知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粮农收益有效提升。

为“芜湖大米”提质增量仅仅是紫云英产业发挥的众多效用之一。紫云英因其本身的独特价值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的重要抓手,甚至成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一张崭新“芜湖名片”。目前,全市紫云英种植面积达到23.5万亩。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紫云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相关科研投入资金超过100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资金超过5000万元。

我市自2012年开始实施紫云英等6个农业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对紫云英等种质资源不断发掘,持续保护开发。具体承担紫云英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青弋江种业至2020年末已收集本地和国内的20多个品种,育成紫云英新品种6个。每年在南陵县弋江镇建立500亩紫云英原种生产基地,在南陵县建立5000亩种子生产基地和10000亩紫云英绿肥生产基地。累计销售经过提纯的紫云英良种152万公斤,其中出口15.4万公斤,创汇41万美元。到去年年末,企业已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弋江籽”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紫云英种植生产提质增效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以我市种植紫云英面积最大的南陵县为例,该县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肥生产基地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安徽省紫云英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等荣誉称号。目前,该县正在打造集乡村旅游、食品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紫云英特色小镇。

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表示,我市市县两级近年来聚焦粮食生产能力和品质提升,突出农业绿色发展,将紫云英产业作为我市绿色生态农业的基础产业重点扶持,科学制定紫云英产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紫云英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有力促进了现代种业发展,真正实现了“藏粮于地”。

芜湖日报记者 杨友艺

    责任编辑:刘鸣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