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献礼70年 我和我的祖国】一花盛开 满城梅香

2019-09-19 09:10:15   来源:安庆新闻网

8月30日,王琴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发布了一条朋友圈:“一辆大巴南粤行,两台大戏四座惊;人马总共二十三,最美文艺轻骑兵。”

此前的一周,王琴的剧院携带两台小剧场黄梅戏——《玉天仙》《薛郎归》分别在珠海、广州进行了巡演。

进入9月,2019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剧目展演、《薛郎归》作为第八届杭州国际戏剧节特邀剧目进行全球首演等事情接踵而来,王琴的时间被排得满满当当。

而对于王琴和剧院来说,这样的“忙碌”、“奔波”已经是常态。

“有干不完的事,感觉特别幸福!”看着国家、省市推动戏曲繁荣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看着剧院发展得一天比一天好,看着黄梅戏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这个从小就喜爱黄梅戏的“70后”,“越干越有劲”。

因为热爱

低谷中坚守黄梅戏梦想

站在2019,回想从前,王琴更是感慨万分。1977年,王琴出生于安庆东北郊石塘湖畔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而她的家和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故居仅一山之隔。

“乡亲们都会唱两句,我从小就受到熏陶,也是打小就爱这个。”王琴说,那个时候,农村进一次城都很难,碟片也是买不起的,她就每天跟着村里的广播唱啊唱,梦想的种子在她心里发芽。

1991年,王琴如愿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了安徽省黄梅戏学校。那个时候,连学费都只能勉强交齐的王琴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每天早上,她总是赶在学校开饭前练上一小时功。

可惜的是,王琴在毕业时却离开了黄梅戏。“因为种种原因吧,我没能进入剧团工作,最终去了一家宾馆上班,一待就是七年。”王琴说。

王琴离开的这几年,黄梅戏遭遇了流行音乐的冲击,听的人、看的人越来越少,渐渐地,唱的人也少了。“很多黄梅戏演员被迫去唱流行歌曲,黄梅戏陷入了低谷。”王琴说,但她内心却从没放弃过黄梅戏这个梦,“照样吊嗓子练功,不想丢了业务。”

后来,王琴得到机会进入当时的安庆黄梅戏剧院二团工作。因为比别人“少了7年”,王琴必须比任何人都更加努力。2006年有段时间,她几乎天天膝盖流着血排《木兰哭坟》这出戏,每天练功结束,练功裤膝盖那个地方都是血,到了晚上血结痂了,第二天接着练,痂破了,又跪出血,就这样反反复复几个月时间。“很苦,但心里觉得甜,因为太喜欢了。”王琴说。

樊梨花、谢瑶环、孟丽君、冯素珍、《徽州女人》中的“女人”、《公司》中的“女同学”......在二团期间,王琴塑造的每一个形象都让人惊艳不已!几年拼搏,也为她后来摘得黄梅戏新世纪“五朵金花”、戏曲“梅花奖”等打下基础。

迎来机遇

让黄梅戏更好地传下去

2009年,王琴调入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经常去农村演出,一出去就是两三个月,条件很艰苦,自己带床铺、灶具,搭戏台,自己烧饭吃,经常熬夜转场,有时还要睡在地上。”王琴回忆说。

“这些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省、市都出台政策,支持剧院创作剧目、培养人才、闯市场,我们迎来了非常好的机遇。”王琴说,经过十年的发展,黄梅戏等一批传统戏曲在回归、复兴,剧院也已经“今非昔比”。

这几年,剧院排了大戏《半个月亮》《大清名相》《老支书》,叫好又叫座,王琴凭借《半个月亮》摘得安庆第二个“梅花奖”;探索推出黄梅戏领域的小剧场《玉天仙》,大受市场欢迎,一举拿下“白玉兰”大奖;创新黄梅戏人才培养模式,师带徒、“定向委培”让黄梅戏后继有人......剧院剧目创作、全国巡演、国际文化交流、培养新人“多点开花”。

“我们常年在城市巡演,还出国演出,宾馆、演出场地也都很现代化。”王琴说,而她自己也从一名演员成长为剧院副院长,从台前走向幕后,负责演出协调、招生、宣传推广。谈及未来,王琴笑着说,“会越来越忙,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记者 江月)

    责任编辑:刘鸣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