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贵和 安徽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任
进入六月,梅雨季节逼近,什么都湿答答的,人的情绪总是有点低落。此时的校园,毕业离别的隐隐忧伤让每一个即将奔赴未来的学子都感叹青春岁月的易逝和大学时光的珍贵。大学毕业,对一个青年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有人说大学毕业意味着青春的终结,有人说大学毕业意味着人生的开始;有人说大学毕业意味着我不再是小孩了,有人说大学毕业意味着我真的要长大了。毕业时回望入学时,我们可能都会有些悔恨;毕业时展望未来时,我们大概都会有些慌张。这时的悔恨,是觉得自己应该能成长得更好些;这时的慌张,是担忧自己能否会生活得更好些。可是,不管怎样,毕业终究来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想再多都不如去做一点。
曾几何时,我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给自己勾勒了一幅幅美好的发展愿景。在自己与现实的接触较量中,愿景慢慢缩小,甚至到最后才发现那就是一幅幅愿景。但我想说的是,可能我们的很多想法都没有实现,但有梦想的青春本身就是最有价值的,无关实现与否。没有实现,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不够优秀,却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自我认知越来越理性,我们慢慢长大了,也就慢慢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我们不再人云亦云、不再贪大求全、不再舍本逐末,我们拒绝偏见和设定,我们在努力长成只属于自己的模样,那便是独有的青春模样。
有人说,青春模样会慢慢消失。在我看来,消失的只是别人看见的模样,我们自己心中的模样却可以恒久保鲜。何以保鲜?以何保鲜?在于对自己生命力的坚定和执着,在于对自己幸福力的感悟和追求。生命力给了我们生存的基石,幸福力给了我们生活的动力。从生存到生活,是我们从校园走进社会必须获得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我们要告诉自己过去更多是在享受权利,而从现在开始我们更多要去履行责任。什么责任?对谁履责?走出校园前,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人首先要有自我责任,这是对青年人的一般要求。而从大学走出去的青年人,我们要有高远的人生立意,不能局限于自我责任,更不能止步于自我责任,我们要自觉担负起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如此,我们便突破“小我”而实现“大我”。
毕业了,我们面对的世界更大了,我们要问问自己真的做好准备了么?世界变大了,我们的心却不能随之变大,反而要变小。我们要把心融入世界,而不是把世界装入心中。面对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美好”都纳入自己囊中。真正的“美好”在于给别人温暖、让自己踏实,否则只能是孤芳自赏,毕竟我们都明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道理。我们不能指望通过攘为己有、贬损他人、封闭信息来丰富自己、抬高自己、完美自己,我们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获得成长的底气和价值的认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闲庭信步、行稳致远。
毕业了,我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如此我们还能保有原本的清澈和纯粹吗?孟子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人越长大越要有一颗淳朴的心去面对人生路上的所有。以前没长大时,我们总羡慕那些长大的人;后来长大了,我们却又叫嚷着“不想长大”。何以如此?原因很简单:我们需要在大人和赤子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平衡能让我们以大人的身份认真做事而不世故,能让我们以赤子的心态冷静思考而不骄矜,如此便可以纯粹地做事、做纯粹的事。做事纯粹了,心便也清澈了;心清澈了,事便做得更纯粹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跬步千里、一路芬芳。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在追求成功,只是很少停下来问问我们追求的成功真的是你想要的么?或者说获得了所谓的他人口中的成功后,你真的快乐幸福么?我们都不喜欢挫折和失败,不过那却是会真实存在的。这样的真实存在,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的内心。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我们真实、深刻的欲望暴露无遗,那是一个直面自我的清醒时刻,我们不会有更好的机会如此了解自己。对挫折和失败的恐惧是限制青年人发展的罪魁祸首。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挫折和失败就不去努力,也不能认为努力就一定能规避挫折和失败。成功的人生不需要没有弱点和缺点,而是需要建立自身的优势和技能。我们面临的问题在于理性主义有余,而经验主义不足。所以,我们要一直努力,一直读书,一直做事,一直在路上。与努力并存的喜悦或泪水,都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财富。
走出校园,我们才发现有时间可以坐下来心无旁骛地读读书,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情,可是上学时的我们对此却不以为然。很多时候,我们只顾着一路向前奔跑,在不断向他人和社会表达自己态度的过程中却忘记给奔跑的自己注入能量。我们似乎觉得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却忘记给“理所当然”找个理由。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发展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发展才可能避免被时代淘汰。而我们每个人的发展不能是被裹挟的,应该是基于准确的自我评价而做出的理性的自我定位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持续读书,不仅是要丰富自己的内心,更是要发现自己的无知。我们要读好生存技能的“有用之书”,更要多读一些使自己更好认识生活、了解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无用之书”。我们需要在书中留一点安静、与自己独处。读书的意义首先在于读懂自己,这是我们读懂世界的前提,也是我们拥抱世界的底气。
我们经常会说到“异化”,这是与我们应有的生命状态格格不入的词语。我们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便捷和舒适,而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却在慢慢被消解,如此我们可能会被物“异化”。然而,还有一种“异化”更加可怕,那便是人被“异化”成动物。李泽厚先生早就说过,作为电脑附属品的当代人,实际上一半是机器,一半是动物,要重新做回真正的人,不仅要摆脱工作中服从于机器统治而造成的异化,还要避免工作之余为满足生理需求而被动物欲望所异化。我们要做真正的人,要培育心理本体,要把人培育成超机器、超生物、超工具的社会存在物。
泰戈尔说过:“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我们一路向前,一路生花,却不能也不该忘记曾经的艰辛。我们要不断反思,既保持外在的随和淡定,又不失内心的生命激情,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多做好事、多做有意义的事。如此,我们的生命才是最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