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寨县流波疃镇黄畈村墩口组,一家名为金寨双棱竹制品加工有限公司的企业正悄然改变着当地竹产业的格局。该公司自2020年11月通过政府招商引资落地以来,依托金寨丰富的毛竹资源,发展成为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竹制品加工龙头企业,不仅解决了山区毛竹“运输难、销售难、加工难”的痛点,更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近百个就业岗位,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以竹为媒”:资源变产业,荒山成宝库
金寨县毛竹资源丰富,但过去因加工企业匮乏,竹农面临销售难题。双棱竹制品公司的入驻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公司总经理张维春介绍,企业全年采购本地毛竹3.5万吨,带动周边竹农增收超1500万元。“以前毛竹卖不上价,现在家门口就能变现,还能到厂里打工,收入翻了一番。”一名当地竹农感慨道。
公司主打产品径向帘是集装箱底板的核心原材料,通过破竹、编织、烘干等工序,将毛竹转化为初加工产品,销往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板材产业聚集地。张维春算了一笔账:“两吨鲜竹可加工成一吨成品,资源利用率达50%。虽然运输成本占5%-10%,但金寨毛竹价格比南方低10%-15%,综合效益显著。”
家门口就业:留守村民变身“产业工人”
走进4800平方米的厂房,80余名工人正忙碌作业。员工汪志忠是建厂初期加入的老员工,他告诉记者:“以前在外打工,月收入四五千,现在厂里能挣5000元左右,还能照顾老人,生活成本也低多了。”像汪志忠这样的本地工人占比超80%,其中多为留守中老年人。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模式,农忙时可兼顾生产与农事,女工日薪达150元,年发放工资超500万元。
政企联动:打造乡村振兴“竹”样板
为何选择在金寨建厂?福建人张维春解释道,金寨政府代建厂房、硬化道路等配套措施,让企业“轻装上阵”。在福建,厂房需自建;而在金寨,政策扶持让企业主更专注生产和拓市。
双棱公司的成功实践,为山区资源型县域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通过“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农户参与”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的多赢,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本网记者 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