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时政要闻 >正文

【安徽经济新春面面观】皖企阵势:“小巨人”拔节 “独角兽”奔腾

2025-03-13 09:00:15   来源:安徽经济网

在铜陵铜冠机械的车间里,59岁的钳工王师傅正在手工打磨核电阀门密封面。他身后,徒弟操作着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检测机器人———0.5秒内完成128项数据采集。两代工匠的交替瞬间,定格了安徽企业的进化轨迹。

这家拥有67年历史的老厂,凭借“高精度铜基材料”专利逆袭为行业“小巨人”,产品应用于长征火箭燃料系统。

在安徽,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埃夫特机器人脱胎于奇瑞焊装车间,巨一科技从变速箱修理铺成长为新能源动力总成龙头......

安徽,在培育企业上一直都在“下功夫”。

通过多年培育,我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约2.3万家,居全国第8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599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0家,居全国第8位;涌现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0家。

“皖企”的创新突围,正是“安徽制造”的生动注脚。

 

 

蓄势:“小巨人”挺起“新制造”

 

 

在芜湖奇瑞智能制造工厂,生产线上每70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支撑这个“奇迹速度”的,是周边140家“小巨人”企业构成的本地化供应链———从巨隆集团的转向节到杰锋汽车的涡轮增压器,从埃泰克汽车的智能座舱到鑫科材料的铜合金线束,配套半径不超过50公里。“哪怕一颗螺丝钉,我们都有三家‘小巨人’备选供应商。”奇瑞供应链负责人说,这种“链式协同”使公司产能大大提升。

这正是安徽“聚链成林”战略的缩影。

以龙头企业为“主干”,以配套企业为“枝蔓”,构建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 

“过去引进企业是‘捡到篮里都是菜’,现在是‘提着菜篮找好菜’。”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徽首创“链长+盟长”双轨制,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推动链上企业协同攻关。

在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汽车与国轩高科、科大讯飞等企业形成“半小时配套圈”,研发周期缩短30%。

在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0.12毫米超薄电子玻璃在流水线上匀速传动。这项曾受制于人的技术,被企业用3年时间攻克,良品率从47%提升至92%。“我们专攻玻璃热端装备这个小领域,但市场占有率做到了全球第一。”技术负责人展示着企业专利墙———387项专利中,63%属于行业首创。

在安徽,“小巨人”们的创新图谱清晰可见。

量子赛道,科大国盾量子实现量子密钥分发设备小型化,产品应用于金融、电力等120个场景;

新能源汽车,巨一科技自主研发的电机控制器,将能量回收效率提升至97%,配套蔚来、比亚迪等车企;

光伏新能源,华晟新能源异质结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6%,每瓦成本下降0.15元;

......

专精特新企业是制造业优质企业中的关键一环,省工信厅副厅长罗文杉表示,我省将实施“三新一强”计划,支持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

 

 

起势:“独角兽”跃出“新高度”

 

 

1秒钟4片、1小时14400片,在宣城,华晟新能源公司不仅在业界率先实现异质结光伏电池的大规模低成本制造,单线生产效率也做到了国内外第一。

经过四年多的创新发展,眼下,在华晟验证的新材料、新技术数量超过40项,其中八成已在行业推广,企业一跃成为全球最年轻的光伏“独角兽”。

近年来,安徽大力支持独角兽企业培育壮大,“皖字号”独角兽企业数量排名屡创新高,显示出安徽在科创领域的潜力。

除了数量的增加,安徽独角兽企业在全省的分布也更为均衡。

除合肥以外,芜湖、滁州、蚌埠、宣城和淮南五市均出现独角兽企业,从“一城独秀”到“六城共舞”,优势赛道和新赛道共同发力,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了强劲的动能。

作为较早涉足汽车新零售的头部企业,位于淮南的汽车服务“独角兽”花生好车一直保持着不俗成绩,形成以直租、批售、回租、新能源汽车零售为主的业务板块,可为车主提供方便的近场服务。

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区的智能硬件独角兽企业视涯科技,是专业从事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件研发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从IC(集成电路)设计、微型显示器件生产、光学系统设计制造到智能可穿戴终端的全产业链业务。

在安徽,16家独角兽企业正以“非线性增长”之势跃出“新高度”。

随着培育体系的持续完善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增大,安徽正涌现出更多的独角兽企业,让更多高成长企业成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

 

 

成势:“头雁”领航“新集群”

 

 

从合肥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到芜湖机器人产业园,从滁州光伏玻璃熔窑到蚌埠生物基材料实验室,安徽制造业版图上,37家百亿级龙头企业正以“头雁效应”激活整片产业生态。

在汽车产业,2024年,我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68.4万辆,占全国总产量近五分之一,整车出口量更是超越传统汽车强省,跃居榜首。

产业跑得快,得靠“龙头”带。安徽聚集奇瑞、江淮、大众安徽等7家整车企业,加上超过4000家零部件及后市场企业,共同构成了一个超强大的产业集群。

再看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全球出货量排名前十的龙头企业中,已有7家光伏玻璃企业、4家光伏电池片企业、5家光伏组件企业、2家光伏逆变器企业、1家储能电池企业和1家储能系统集成企业在安徽布局发展。

在安徽本土,阳光电源、国轩高科、华晟新能源等一批企业加速成长,现有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上市企业4家。

在安徽,企业的“头雁效应”同样呈现多维度裂变———

纵向延伸:京东方10.5代线在合肥落地后,吸引住友化学、欣奕华等40余家上下游企业,打造全球最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横向跨界:铜陵有色进军新能源赛道,其研发的铜箔厚度仅4.5微米,打破国外垄断并带动本地锂电池产能扩张至120GWh;

生态反哺:阳光电源牵头成立“光伏智慧能源创新联合体”,开放专利池给32家中小企业,推动安徽光伏逆变器全球市场份额突破35%。

安徽的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引领不是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通过技术溢出、生态共建实现产业能级跃迁。当“头雁”带动“群雁”在创新雨林中协同进化,当产业链在开放共享中筑牢韧性根基,这种“皖军模式”正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范本。

省工信厅厅长冯克金表示,我省将按照企业成长路径,梯度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力争到2027年,年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左右、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左右、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200家左右、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10家左右,形成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体现安徽特色的制造业优质企业方阵。

记者手记

从大科学装置的粒子对撞,到创新企业的估值飙升;从巢湖之畔的实验室灯光,到丝路驼铃中的安徽“智造”,记者采访调研安徽近百家企业,见证过“小巨人”的奔跑,倾听过“独角兽”的吟啸......当科研的“深蹲”转化为企业的“跳板”,当产业生态孕育出企业成长“温暖气候”,“皖企”将以更澎湃的气势,拓展“安徽制造”版图。

    责任编辑:祁梦宝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