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注重教学内容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关注数学概念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从数学概念、原理及法则之间的联系出发,建立起知识结构。而现在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到知识间的联结,提出了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设计教学。但与之对应的作业却是点状的、碎片化的,那如何设计出以关联、整体、系统的视角的作业,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建立更趋完善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谈优化作业设计的路径。
一、纵向串联知识,挖掘知识本质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教材按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对数学知识进行编排。但现在的配套练习普遍以当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并没有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或许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有一定练习,但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聚焦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纵向串联相关知识,把新知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让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现知识本质。
以五年级上册《小数的乘除法》一道作业设计为例。
在此题的设计中借助计数单位打通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之间的关联,聚焦计算的实质就是计算计数单位的个数,从而巩固学生对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解,体现了以计数单位为引领的运算的一致性。同时引导学生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对计算的整体认识,将点状知识串成结构网。这样寻找共性,把握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自主进行深度学习。
二、横向联结建模,促进学习迁移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还可以通过横向联结的方式将数学知识、实际问题以及跨学科内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研究问题的一般模型,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学习迁移,从而发展数学的核心素养。
以四年级下册《运算律》单元为例,对于运算律的教学老师们都存在一个误区,将每一个运算律割裂开教学,对于学习运算律的作用也止步于简便计算,似乎学习运算律就是为了简便计算。同时,在教学中还发现学生不能很快地从具体情境中抽象、辨析运算律。所以在设计本单元作业时侧重在具体情境中构建运算律意义的理解,对研究运算律的方法进行建模,便于学生将方法进行迁移,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将整数运算律推广到小数、分数中去。
在此题中第(1)题和第(2)由算式想图,联结算式与图的面积模型,通过几何直观让运算律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第(3)题考查学生阅读、观察的探究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情境以及算式与图的联结,对研究问题思考路径的模型建构,形成数学活动经验。其实本单元的数学思想方法存在共性,通过乘法分配律的研究思考路径的模型建构,也能促进学生对方法进行迁移,形成其它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维。
三、编定大单元长作业,突出“做”作业的过程
除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去研究大单元作业设计,还可以通过设计大单元长作业,来突出“做”作业的过程。2022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长作业是以探究为主、类型多样的创新作业,不仅指时间的长短,而是强调放长学习过程、思考过程、理解过程,让学生能更从容地学习和思考,从而促进知识的联系综合。它的作业形式应包括动手实践、绘画交流、社会调查等,贯穿在单元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能真正关注学生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数学教学强调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依托大单元的教学,探索作业设计的路径,关注知识关系和知识结构,能让学生实现有结构地练、有关联地学,最终实现减负增效、 发展思维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合肥市蚌埠路第五小学 徐云)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年版
[2]黄丽红.基于结构化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路径.小学数学教育.2022(9):11-12
[3]“双减”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式长作业优化设计——以沪教版小学数学《时间》为例
责任编辑: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