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皖西学院纪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室主任汪承勇来到霍山县堆谷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初到村里,他便为自己定下了目标,要成为 “三员”干部——排忧解难的办事员、对口帮扶的联络员、党建引领的指导员。
排忧解难的办事员
在简朴的屋檐下,汪承勇与村民们同坐在矮小的板凳上,聆听乡亲们生活中的点滴;在景区,他与负责人讨论着如何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吸引着诸多游客驻足聆听;民宿农家乐的老板们热情地迎接他,端出自家的农产品,介绍着这两年的行情与趋势;种养殖合作社的合伙人带领他参观温室大棚和养殖场,详细介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合作模式,以及遇到的技术和渠道难题......
驻村不到半年时间,汪承勇走遍了22个村民组,走访了全部在家脱贫户,访谈了产业大户、村民代表、老党员、老村干等,撰写了近万字的调研报告,牵头村两委谋划制订“为民办实事”清单。
在清单中,排第一的便是茶叶销售难题。
堆谷山村是霍山黄芽的重要产地,茶叶销售也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恰逢茶叶上市,六安市突发新冠疫情,汪承勇与村干部们通过手机微信联系亲朋好友帮助找出路。接到解封通知,他便第一时间回到单位汇报,最终,先后为40余户村民销售茶叶近500斤。
2022年夏天大旱,村两委及工作队引导村民积极开展自救,在蒋家冲开挖新井,在铜锣尖、下阴排新加修管道引水等,堆谷山村没有因为旱情造成日常生活引水问题。争取皖西学院帮扶项目资金10万元,村出资30余万元,总计安装路灯200余盏,方便了村民晚间外出,改善了村基础设施。
对口帮扶的联络员
在六安市,皖西学院被当地人称作“石斛学院”,学院的科研“活水”让霍山石斛从濒临灭绝到行销全球。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汪承勇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产业发展的三年规划,而发展石斛产业便成了对口帮扶最好的抓手。
面对新产业,村民代表主动性不高。汪承勇一边做群众工作,一边争取项目资金采取先示范种植,第二年石斛种植有成果后,村民改变了看法,村民赵明根带资合伙种植。
2021年,村里建成石斛大棚1350平方米,皖西学院帮扶了石斛种苗1.1万瓶;2022年,从县乡村振兴局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发展食用菌2000余平方米;2023年,从县有关单位争取产业配套资金150万元、林下抚育项目128万元,皖西学院帮扶石斛种苗2万瓶,发展林下仿野生石斛30亩。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
三年来,汪承勇争取到皖西学院、县教育局、县一中等单位近19万元支持村建设和发展,皖西学院、县图书馆捐赠图书一批支持村文化建设,帮助销售茶叶近千斤以及各种农副产品共计40万余元。
党建引领的指导员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这是汪承勇常用来提醒自己的一句话。最初的村党支部在他看来存在“四少问题”,即书面学习少,外出学习少,开会少,共同研究问题少。对此,他制定了周例会工作制度及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形成固定学习,凡事共商共谋;邀请皖西学院党委书记袁维海、县教师资源中心主任姜文峰、县一中校长王友超等来村为党员干部讲授党课;与皖西学院部分二级学院党支部、县教育局党支部、霍山中学党总支等多次联合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工作队与村两委组织部分党员及村民代表到尚驾园村民组、太阳乡金竹坪村、双河村等地调研学习产业发展。
“很快,大伙逐步凝聚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改变了过去‘书记干大家看’的状况。”汪承勇说,“乡村振兴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我虽然任期已满,但服务乡村发展的心一直不变。”
校党委书记袁维海(右一),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黄友锐(右二),在霍山县委书记张守锐(左一),驻村第一书记汪承勇(左二)的陪同下参观堆谷山村石斛种植基地
点 评
2021年6月以来,汪承勇扎根老区基层,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立足村情谋发展,筑梦乡村谋振兴,将初心使命写在驻村一线,做到了“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想为中敢干事”,驻村后深入开展调研,逐步实现从“驻村人”到“村里人”的转变;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在“善为中能干事”,通过抓党建筑堡垒、抓产业强基础、办实事解民愁,推动了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积极争取了各方帮扶项目;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冲劲,在“勤为中干成事”,堆谷山村顺利通过“全国文明村”国家级复核,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全村脱贫户人均收入达2.4万元,同比增幅10%。
汪承勇在全省第八批驻村工作即将结束之际,毅然报名参加第九批驻村工作,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在老区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实现新作为。
□皖西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 王 永
(记者 黄慧)
责任编辑: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