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大力推动皖北全面振兴 加快推动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

2024-04-30 08:44:38   来源:安徽新闻网

有限聚焦 久久为功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专访淮北市市长汪华东

在更大坐标中找准定位,高起点谋划推进,突破传统打法

坚持“四链”融合发展思路,实行“企业+产业+社会+政府”大兵团作战

把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贯穿始终,激发“四化融合”的乘数效应

因煤而建、缘煤而兴,淮北这座资源型城市一直致力于打破单一产业结构制约。4月22日,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召开后的首个工作日,记者专访了淮北市人民政府市长汪华东。

记者: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发布推介了4个重点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请问淮北市在这些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家底”?

汪华东:淮北市有良好的产业基础,非常重视延链补链强链。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初步形成从上游电池正负极材料,到中游专用车制造,再到下游售后服务、回收再生的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形成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和精细化工材料、新型建材三大产业集群,集聚规上企业201家、去年实现产值410亿元。新能源产业,去年新增装机45.4万千瓦,总装机规模142.5万千瓦,增长46.8%。绿色食品产业,形成烘焙食品、休闲食品、饮料制品、生物科技制品等细分领域产业集群。

记者:在推进皖北“四化同步”背景下,淮北市如何利用优势推动四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汪华东:淮北市将在更大坐标中找准定位,高起点谋划推进,突破传统打法,做大做强新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具体来说,重点发挥三个优势。

一是产业基础优势。皖北地区现有的3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中,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2个基地均在淮北。淮北市先后建成三大食品专业园区,其中相山经济开发区是我省首个食品专业园区。

二是平台开放优势。淮北已连续举办十一届食品工业博览会、八届铝箔创新发展论坛、五届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大会,这些会展成为皖北公共品牌,拥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发展空间优势。淮北市作为省化工产业发展重点市,正加快推动煤炭从基础燃料向工业原料转变,实现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2023年,临涣化工园区获批扩区面积近1万亩,固废处置、浓盐水处理、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软硬件设施完善,为产业链龙头项目落地留足空间。在绿色食品产业方面,淮北加大政策供给,出台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链”式图强。

记者:为使重点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淮北市如何打好“兵团式阵地战”?

汪华东:淮北市将坚持“四链”融合发展思路,实行“企业+产业+社会+政府”大兵团作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提升产业链。依托银邦新材料、中基电池箔、国轩象铝等现有企业,打造汽车用铝合金轻量化材料和零部件生产基地;推动先进高分子材料向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医药农药中间体等高附加值产业延伸;加快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大力发展肉制品精深加工、预制菜、生物科技等产业。

二是打造创新链。依托安徽(淮北)高等研究院创新平台,深化与上海交大、中国农大等大院大所合作,突破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用好在淮高校创新资源,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加强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三是完善资金链。完善产业基金,推动“基地+基金”“产业+基金”,主动到市场捕捉信息、到高校寻找项目,构建“投早、投小、投未来”的运行机制和项目跟踪投资机制,打通从科技研发到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激活人才链。坚持沿着产业找人才、沿着产业找团队,与长三角等重点地区合作建设“人才飞地”,招引培育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深入研究、精准谋划出台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人才政策,常态化开展“人才淮北行”系列活动,支持各类人才在淮创新创业。

淮北市将坚持系统思维,把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贯穿始终,牢固树立市场意识,通过大兵团、阵地战,强化战略协同,共建产业生态,激发“四化融合”的乘数效应。

(本报记者 吴永生)

突出高端定位 选准产业赛道 加快建设高能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专访亳州市市长秦凤玉

紧盯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目标,突出高端定位

聚焦重点突破,加快建设链条完整、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锚定“543”战略目标,不断提高绿色食品产业质效和竞争力

近年来,亳州市立足丰富的农业资源,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生态理念,加快发展高端绿色食品产业,2023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926.5亿元、增长13.5%,均居全省第1位。近日,亳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秦凤玉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围绕加快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亳州有哪些经验做法?

秦凤玉:绿色食品产业是亳州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我们紧盯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目标,发挥资源优势,突出高端定位,推动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深挖资源提质效。树立“大食物观”,深挖“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各类资源,培育“三品一标”产品435个、省名牌产品和“皖美农品”56个,以全省1/10的耕地生产了1/8的粮食,贡献了近1/6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锚定高端抢赛道。出台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明确“1+2+N”主攻方向,打造“药食同源”预制菜头雁产业,壮大白酒及保健酒、高端肉牛2个核心产业,统筹发展精品粮油、绿色蔬果、养生花茶、调味品等N个特色产业。

兵团作战抓招商。举办药博会、中国(亳州)—RCEP中医药行业合作会议、全国调味品大会,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合作,去年新签约绿色食品产业项目181个,投资额473.3亿元,分别居全省第4、第1位。

优化服务促发展。制定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措施,设立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基金10亿元,常态化开展“周六政企面对面解难题”“周日项目要素会商协同办”“六找一接”等活动,实现企业诉求接诉即办。

记者:《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后,亳州如何贯彻落实?

秦凤玉: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准产业赛道,聚焦重点突破,加快建设链条完整、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瞄准主攻方向。牢牢盯住“1+2+N”主攻方向,梳理产业细分领域清单,支持涡阳县“精品粮油+调味品”、蒙城县“肉牛+蔬果”、利辛县“肉牛+菌菇”、谯城区“药食同源食品+花茶”等产业发展,打造养生药膳、亳州花茶等一批领衔单品。

推动产业集聚。围绕产业链抓招商,实施大兵团作战,充分利用省“双招双引”平台,积极参与“投资安徽行进皖北”,与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行业商协会、基金招商伙伴等合作,每年新签约产业项目200个以上。

优化服务保障。落实方案提出的金融资本、市场开拓等重点任务,持续开展好各类为企服务活动,强化资金、土地、人才、数据等要素保障,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高起点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亳州未来该如何发力?

秦凤玉: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绿色高效,从源头上推动种植养殖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与江苏加德华种植公司等合作,开展中药材、蔬果等工业化栽培。

坚持优势赛道,壮大产业规模。聚焦“药食同源”预制菜、白酒及保健酒等细分赛道,实施“扶优育规”工程和“大树培育”行动,推动肉牛产业“三七百”计划,做强古井集团、金沙河、欣浩翔等龙头企业,做大大林冻干、万花草等大健康企业,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

坚持高端定位,放大品牌效应。开展“皖美农品”创建,做强“亳州养生”等公共品牌,用好“亳品汇”名优特产形象店和阿里巴巴“亳州中药材”“亳州养生茶”特色专区,与京东、抖音等合作,提升“亳”字号绿色食品美誉度。

坚持要素耦合,优化产业生态。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两清零”行动,开展“‘亳’揽英才 智汇药都”招才引智高校行系列活动,开发更多金融产品,打造“四链融合+工业互联网+优质高效服务”的生态系统。

(本报记者 任 雷)

增加优质供给 做好“土特产”文章 全力打造“5+4”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专访宿州市市长王启荣

主攻5个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培育4个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每个产业产值均达100亿元以上

 

狠抓重大产业项目招引,着力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生态优越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规划建设符离集烧鸡食品产业园,持续擦亮“金字招牌”

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上提出,到2030年,实现五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万亿元以上。被誉为“果海粮仓”的宿州市,将如何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上担当发力?近日,记者独家专访了宿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启荣。

记者:请问宿州市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上有哪些优势?

王启荣:宿州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可以用“四个有”来概括。

一是有基础。目前,全市有机食品有效认证主体13家、产品22个,绿色食品有效认证主体233家、产品30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9个,名特优新农产品31个。

二是有优势。2023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居全省第2位,总产量占全省的11.1%,净作大豆、夏玉米最高亩产刷新全省高产纪录;畜禽出栏总量居全省第2位;肉蛋奶、水果总产量均居全省第1位。

三是有品牌。宿州拥有中国酥梨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黄桃之乡、中国烧鸡之乡、中国山芋之乡、中国金丝绞瓜之乡等“国字号”名片。“砀山酥梨”入选全国公共区域品牌50强,27个农产品品牌入选“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名单。

四是有前景。2023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5.4%、居全省第5位,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350家、居全省第1位,预制菜产业规模155.1亿元、居全省第1位。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750亿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370家以上,高端绿色食品(预制菜)产业规模达500亿元,这些为宿州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提供了坚实支撑。

记者:宿州市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出台了哪些政策,要实现怎样的发展目标?

王启荣:我们出台了《宿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按照“5+4”发展思路,主攻“一颗梨、一头羊、一只鸡、一株菌、一碗粉”即砀山酥梨、萧县白山羊、埇桥符离集烧鸡、灵璧食用菌、泗县山芋5个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培育优质小麦、优质大豆、优质肉牛、未来食品4个优势产业集群,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力争到2027年,每个产业产值均达100亿元以上。

在预制菜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宿州市预制菜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力争到2025年,预制菜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0亿元;在肉牛产业集群方面,出台了《宿州市百万头肉牛行动方案》,力争到2030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亿元,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和肉产品供应基地。

记者:《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要聚焦绿色食品“智造”,突出抓好“双招双引”,招引一批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并提出皖北各地要优先打造符离集烧鸡等一批“领衔单品”,以“领衔单品”引燃“网红爆品”。宿州市将如何打造良好政务营商环境,构建产业生态?

王启荣:我们将重点做到“三个聚力”:一是聚力抓龙头。狠抓重大产业项目招引,着力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生态优越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二是聚力抓智造,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聚力抓生态。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行重大项目“一企一策”,确保项目招得进、落得下、建得快、成效好。

“符离集烧鸡”已形成种鸡孵育和养殖、烧鸡加工、储运流通、宣传销售的烧鸡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年生产加工销售近1000万只,2023年符离集烧鸡产业总产值超20亿元。

目前,市、区两级每年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并重点在符离镇规划建设占地约4000亩的符离集烧鸡食品产业园,持续擦亮符离集烧鸡这块“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 张玉芳)

创新赋能 项目支撑 生态优化 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集群集聚

——专访蚌埠市市长马军

一系列创新平台和成果,是蚌埠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最大底气

打好“兵团式阵地战”,以系统思维、开放理念,增强协同意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锚定“制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坚持“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蚌埠市把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将其列为主导产业之一大力发展。近日,记者专访了蚌埠市人民政府市长马军。

记者:在皖北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中,蚌埠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马军:蚌埠是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去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产业基础深厚,创新能力突出。近些年,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我们创建了国家级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成全国首条8.5代TFT-LCD超薄玻璃基板生产线,在国内率先研发出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稳定量产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触控玻璃,高强柔性盖板玻璃原片解决“卡脖子”难题。

这些创新平台和成果是蚌埠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最大底气。为了将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们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科研攻关,发力企业培育,目前已培育新材料领域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8家,集聚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363户,拥有新材料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上市公司4家。丰原乳酸、聚乳酸,中恒电熔氧化锆,壹石通勃姆石等产品市场份额均为全球前列。

记者:当下如何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带动新材料产业上下游集聚发展?

马军:我们抢抓省委、省政府推动皖北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的重大机遇,坚决落实“兵团式阵地战”工作要求,以系统思维、开放理念,增强协同意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协同。

一是持续开展“双招双引”。细化优化产业招商地图,积极链接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和知名民企,精准开展基金招商、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把项目质量作为招商引资“生命线”,深化招商引资项目研判机制,严把项目质量关,确保招一个成一个。

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武耀新能源汽车玻璃、江丰电子全固态电致变色电子薄膜、丽岛新能源电池集流体材料、先导稀材稀有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化等重大项目,以高质量项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持续办好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中国光电材料大会、中国MEMS产业发展大会等重大展会,提升蚌埠新材料产业影响力、辐射力。加大国有资本在战新产业投资力度,持续做大“基金丛林”规模,提升产业发展资金保障能力。

记者:聚焦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集群,未来蚌埠还有哪些谋划?

马军:当前,蚌埠大力发展的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等五大产业集群,以及商业航天产业,符合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与省委、省政府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及皖北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契合度高,我们的传感谷、玻璃谷、商业航天产业园、皖北低碳新材料产业园“两谷两园”建设工作正在稳步实施,未来将成为蚌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将锚定“制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坚持“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全神贯注抓“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以“两谷两园”为依托,集成政策、集聚资源、集中力量,持续做大重点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发展特种玻璃、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半导体晶体、功能性涂料等细分赛道,不断增强产品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重点发展车载显示、车用传感器、动力电池等细分领域,全力做大做强前端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加快融入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方面,坚持风光储一体,重点发展风光电制造、锂电池等细分行业;绿色食品产业方面,依托蚌埠特色农品,全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重点打造糯稻和肉类食品产业集群。

(本报记者 孙言梅)

“推农向食”“推农向健” 打造“千亿厨房” 以产业链思维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

——专访阜阳市市长胡明文

立足农业大市优势,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以产业链思维、全生命周期管理思维和平台思维,加快“百亿粮仓”向“千亿厨房”转变

强化要素保障,走“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成长路径

阜阳作为闻名遐迩的“百亿江淮粮仓”和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油、肉生产基地,绿色食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4月22日,记者独家专访了阜阳市人民政府市长胡明文。

记者:作为农业大市,阜阳市如何立足自身优势,系统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

胡明文:阜阳粮食产量和生猪、肉牛饲养量均居全省第一,肉蛋奶总产、肉羊饲养量全省第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去年以来,阜阳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链长(组长)的绿色食品产业链推进专班,研究制定了绿色食品产业“双千亿”计划和肉牛振兴计划,提出“一链十群一基地、十大行动强支撑”发展思路,形成一整套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的战法打法和手法步法。将绿色食品和肉牛产业纳入市级“赛马”激励机制和年度综合考核、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实行月调度、季讲评、年考核。

记者:在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打造“千亿厨房”方面,阜阳市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胡明文:当前,阜阳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我们统筹“推农向食”“推农向健”,加快产品模式向产城模式转变、“百亿粮仓”向“千亿厨房”转变,努力将阜阳打造成为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绿色食品产业高地、黄淮食谷核心区。

一是以产业链思维推进集群建设。大力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双千亿”计划、“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重点打造品牌粮油、生猪、肉牛肉羊、特色蔬果、功能性食品、白酒及饮品、阜阳名小吃等“十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超2000亿元、规上食品加工产值达1000亿元。截至目前,阜阳规上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81家,2023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2454亿元、1207亿元,肉牛全产业链产值110亿元,均居全省第1位。

二是以全生命周期管理思维推动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项目谋划提质、项目建设提速、招商引资提效行动,2023年,我市新增绿色食品产业项目250个、总投资517.8亿元,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以平台思维优化产业生态。联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成功举办全国性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大会,与惠发食品、农行安徽省分行、建行安徽省分行等共建供应链平台。目前,已建成市级以上绿色食品研发平台113家,引进院士工作站1家、高层次团队4个。

记者:为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阜阳市在要素保障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今后有何发展计划?

胡明文:市委、市政府配套出台支持绿色食品和肉牛产业发展各十条政策措施,谋划设立总规模60亿元绿色食品产业主题基金,市县两级每年财政扶持资金4.5亿元以上,谋划专项债项目22亿元、已发行3.9亿元,创新实施皖吉农担跨省联动肉牛担保、为养殖主体融资担保授信2.2亿元,真金白银支持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008.8亿元,居全省第2位;金融机构农业信贷担保贷款余额55.9亿元、占全省的27.9%,居全省第1位。

我们将认真贯彻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精神,以“兵团式”“阵地战”的方式,努力走出一条“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成长路径。一是强化项目招引,迅速展开有声势的联合招商。二是强化园区建设,深入实施园区创建行动,加快推进县(市、区)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完善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扶持政策措施,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 安耀武)

扬淮所长 重点突破 在产业集群建设中当先锋、作示范

——专访淮南市市长张志强

把淮南发展放在皖北大棋盘中思考,用重点产业“冲击钻”打开转型发展新局面

用好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发展空间等比较优势,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主阵地

锚定目标任务,项目化推进、清单化落实,让产业集群建设在淮南落地生根

省委、省政府谋划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工作以来,淮南市闻令而动,迅速成立工作指挥部,出台行动方案。近日,淮南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志强就全面打响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攻坚战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在推进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大棋盘中,淮南如何细分产业赛道、精准招引合作、重塑竞争优势?

张志强:我们自觉把淮南发展放在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的大棋盘中思考,紧扣省四个产业行动方案要求,用重点产业“冲击钻”打开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一是坚持整零协同、错位发展,打造与合肥优势互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立足“合肥整车、淮南配套”“合肥乘用车、淮南专用车”,聚焦“三电”“三智”,在“链”上深耕细作。目前已集聚蔚来、开沃、牛魔王、陕汽新能源重卡4家整车及专用车企业,科博达、拓普、坤泰等20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去年全市汽车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增长102.9%。

二是坚持逐“绿”前行、向“新”而生,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支持淮河能源参与新能源产业,加快中环N型电池、国晟异质结、航天锂电、太蓝新能源固态电池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高效电池、先进光伏组件、新型储能、氢能、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竞争力,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我们在全省率先启动零碳产业园建设,去年光伏制造业营收增速居全省第1位。

三是坚持煤化联动、重点突破,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与中石化、中建材等合作,大力发展煤基新型合成材料、新型粉煤灰建材、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高成长性新材料产业,加快建设全省唯一煤化工基地、省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去年全市新材料规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250亿元。

四是坚持“三头三尾”、品牌引领,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围绕淮南牛肉汤、八公山豆制品做好增值大文章,深化与中国农科院、中食协、凯盛浩丰等合作,建设专业园区。去年,淮南牛肉汤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亿元。

记者:推进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淮南如何进一步拓展产业承载空间、优化产业生态生成空间?

张志强:我们将用好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发展空间等比较优势,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的主阵地。

围绕阵地战,提升园区承载力。坚持“一区一策”,推进产业布局精准嫁接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开发区,加快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新桥科创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建设,推进城产人融合发展。

围绕集群化,提升产业吸引力。聚焦“龙头+集群”,大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4个三年倍增行动,联合龙头企业开展“携手行动”、联合关键企业推进以商招商,聚企成链、集群成势。

围绕大开放,提升生态耦合力。坚持用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全球胸襟发展产业,让商协会平台、科创平台、投融资平台等为我所用,全力打造“四链融合+工业互联网+优质高效服务”的产业生态系统。

记者: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是一场大跨度、多兵种的战役,淮南如何实现率先突破?

张志强:我们将锚定目标任务,项目化推进、清单化落实,让产业集群建设在淮南落地生根。我们要坚决扛起主体责任,落实顶格推进机制,深化专班实体化运作,做到上下贯通、横向协同、一体推进、整体突破。

强化联动保障机制。坚持省市协同、全域联动、专班赋能,持续完善“专项规划+专班推进+专门政策+专员服务”工作机制,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强化专业能力建设机制。深化政府系统专业化能力提升行动,真正懂产业、懂企业、懂科技、懂资本,自觉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生态理念谋事干事成事。

加快皖北全面振兴其时已至,推进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势在必行。我们将以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新实践新成效,奋力重振老工业城市雄风。

(本报记者 柏 松)

差异发展 壮大集群 服务增值 借势聚力做强优势产业链

——专访滁州市市长吴劲

依托资源禀赋,坚持差异化产业发展方向,初步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发展之路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

加快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全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

滁州市充分挖掘、发挥石英砂、凹凸棒、岩盐等资源优势,结合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聚力“双招双引”,推动“四链融合”,不断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为加快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皖北振兴和全省大局多作贡献。4月22日,记者采访了滁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吴劲。

记者:定远、凤阳和明光的资源禀赋、主导产业与皖北四大重点产业集群高度契合,请谈谈三地相关产业怎样布局,发展现状如何?

吴劲:近年来,定远、凤阳、明光在国家和我省一系列专项政策支持下,加速人才、技术、项目、资本等要素集聚,扎实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呈现出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稳步增长。

三县(市)依托资源禀赋,坚持差异化产业发展方向,初步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发展之路。定远化学原料制造、凤阳硅基新材料、明光凹凸棒基新材料产业获批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产业配套能力强,已经成为当地支柱产业。2023年,三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规上企业227家,集群营收580.7亿元。

目前,三县(市)单体投资超百亿元新能源项目4个、超50亿元项目8个。去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超2000亿元,其中定凤明三县(市)约440亿元,三地新能源电池投产企业达11家,新能源汽车规上企业达124家,总投资85亿元的合众新能源汽车落地凤阳。

记者:滁州市在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发展中有怎样的独特打法,如何利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势能?

吴劲:近年来,我市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立足“双圈互动、左右逢源”优势,高质量建设省际合作平台,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一体化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

滁州市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优化科技服务、完善政策体系,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出台高层次人才25条、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18条,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系列活动,开展“千企百校行”校园招聘,蝉联“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为加快打造长三角产业辐射腹地,我们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实施“投资安徽行”活动,攻坚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签署宁滁产业合作工作协议,组织100余家企业参加南京新能源汽车、优特钢、芯能量新应用等产业供需对接会,深度嵌入都市圈产业链供应链。同时,加快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持续做好“三头三尾”增值大文章,连续两年举办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

记者:滁州市在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中如何做好“四链融合”,持续创优区域营商环境?

吴劲:滁州等高对接沪苏浙,制定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方案,加快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全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发布全国首个市级《证照并销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工程项目“全程包办”等一批创新举措全省推广,入选全省创优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点市、全国优化产业营商环境先行典范,获评“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

其中,定远县重点推进科昂纳米与中国科大、华邦药业与南京大学、灵达新材料与南京理工大学等“大院大所”深度合作,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凤阳县发放“凤创券”510万元,兑现各类科技创新奖补超过2070万元,完善企业诉求办理三级响应机制,在全市首推“信易办”容缺办理等服务,开设市场主体“帮办代办服务专区(窗)”。明光市做深做实“嘉山英才计划”,常态化开展“遍访企业、助企纾困”活动,建立市场经营主体注销“一屏通办”机制,实现“一次受理、跨局流转、并行办结、一屏出件”。

(本报记者 罗 宝)

因地制宜 延伸产业 把老区打造成工业强市

——专访六安市市长潘东旭

六安区位优、资源优、政策优,在皖北振兴中大有可为

加快新型工业化是老区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围绕“钢举钼张”,做优做强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三头三尾”,建设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六安拥有丰富的资源,抢抓皖北振兴的重大机遇,六安将高举工业强市主旗帜,转化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在新材料、绿色食品领域实现新突破。近日,记者采访了六安市人民政府市长潘东旭。

记者:在皖北振兴中,六安市的优势有哪些?

潘东旭:推动皖北全面振兴,对六安来说,是重大的发展机遇。为此,六安将发挥独特优势,抢抓机遇、拥抱机遇、融入机遇。

皖北各市各有所长,六安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优”。一是区位优。六安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国家级陆路交通枢纽城市,是皖北地区离省会最近的地级市,利于承接合肥产业转移。二是资源优。六安矿产资源丰富,有40多种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其中霍邱铁矿探明储量25亿吨以上,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五;金寨钼矿探明储量230万吨以上,居亚洲第一;同时,盛产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等110种特色农产品。三是政策优。上海六安对口合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重优惠政策叠加,给六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和有力保障。

记者:加快皖北全面振兴,坚持“四化同步”,六安市准备从哪些方面突破?

潘东旭:六安发展最大的短板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只有高举工业强市主旗帜,发挥好新型工业化主引擎作用,才能起到一子落、全盘活的效果,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来,六安工业氛围日益浓厚,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健康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既能提供配套、延伸链条,也能相互融合、集聚发展。域内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接下来,六安将全力落实省委关于加快皖北振兴的部署要求,把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把开发区作为主要平台,把招商引资作为主要抓手,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构建具有六安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

记者:在皖北振兴发展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产业集群。六安打算如何选准赛道、聚焦突破?

潘东旭:省委、省政府明确皖北重点打造的四大产业集群,六安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也都有很好的基础。六安市根据自身优势,在统筹推进四大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将新材料和绿色食品作为主攻方向,努力把矿产和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六安将围绕“钢举钼张”做好产业链延伸文章。目前,我省新能源汽车、特色新材料等产业蓬勃发展,对高端金属原料有较大市场需求,为六安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将加大霍邱铁矿资源整体开发力度,采用绿色低碳氢冶金技术扩大钢铁产能规模,对现有产能开展绿色化改造,提升冶金工艺,实现产品结构升级,推动产业链向关联度高的铁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以及节能环保等领域延伸,打造霍邱千亿钢城。引入行业龙头企业,高水平做好金寨沙坪沟钼矿开采的规划、设计、建设,加快钼矿资源开发;建设钼深加工产业园,拓展冶金、化工、钼金属深加工等相关产业链,整体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打造皖西新钼都。

六安将围绕“三头三尾”做好“三化”文章。霍邱县是全省产粮第一大县、中国生态稻虾第一县、全国最大的鹅肥肝生产加工基地。我们将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按照选产业、建基地、育龙头、强园区、创品牌的思路,做好“三头三尾”增值大文章,推动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聚力建设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大粮仓、大菜园、大肉库、大厨房”。(本报记者 袁 野)

    责任编辑:祁梦宝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