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成就巡礼·蚌埠篇|创新引领 珠城转型

2021-06-03 09:51:49   来源:安徽日报

蚌埠花鼓灯展演。(资料图片)

由中国建材所属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已实现连续90万次弯折不破损、弯折半径小于1.5毫米;安徽丰原集团全国首条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线实现量产,如今正加速应用推广;昊方机电拥有业内领先的粉末冶金和液态金属加工技术,今年以来各类订单不断......

创新,正成为蚌埠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近年来,该市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动摇,聚焦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及数字经济,聚力打造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区,加速向“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目标大步迈进。

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柔性可折叠玻璃。 (资料图片)

坚持创新驱动 工业城市转型

“这样的紧缺材料居然在蚌埠实现了量产! ”3月,蚌埠市党政代表团赴浙江金华考察,新材料与产业技术北京研究院金华分院副院长高勤惊讶地说。该研究所去年把发展目光投向了生物基新材料领域,但其中最为关键的聚乳酸材料始终紧缺,只能高价从国外进口,没想到位于蚌埠的安徽丰原集团已经有了年产50万吨乳酸、30万吨聚乳酸项目,且规模和产量在不断扩大。

丰原集团是蚌埠市一家老牌工业企业。 20多年来,该集团潜心研发,在乳酸、聚乳酸核心技术及下游应用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并于去年全面掌握聚乳酸全产业链技术,实现了企业的 “新生”。去年11月,北京冬奥组委会发布消息,位于蚌埠的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生物可降解餐具供应商,将为北京冬奥会提供生物可降解餐具和相关支持服务。

丰原集团的 “新生”,是创新对老工业企业赋能的结果。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蚌埠工业基础雄厚、科教资源丰富、创新主体活跃,这里汇聚了中国兵器214研究所、中国电科40/41所、蚌埠玻璃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拥有14所高校,也是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一极。这些年,蚌埠始终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推动老工业城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0.33毫米、0.2毫米、0.15毫米再到0.12毫米,蚌埠产超薄电子触控玻璃不断刷新自身创造的世界纪录,“世界最薄玻璃”成为蚌埠的一面金字招牌;中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产品正式下线,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技术的国家......创新正成为蚌埠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截至“十三五”末,该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近400家,数量保持全省第五、皖北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52%。

聚焦减污降碳 推动绿色发展

“2020年2月28日至2021年3月1日,累计发电超过1100万千瓦时,收益约900万元......”不久前,蚌埠对外发布薄膜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运营一周年成绩单。这个由蚌埠玻璃院设计研发的示范项目是一栋建筑面积 12万平方米的巨大厂房。远看它并无特别之处,走近细看,你会发现厂房的外墙和屋顶,使用的都是发电玻璃。按项目运营时间 25年测算,运营周期内,项目将累计节约燃煤约11.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5万吨。

新材料的应用、新能源的发展,为蚌埠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除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推进,生物基新材料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更广泛、更深远。

3月1日,《蚌埠市禁止、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正式施行,蚌埠成为全省首个制定禁塑规定的城市。如今,走进蚌埠各大商超,随处可以发现可降解的聚乳酸制品正取代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制品。到2021年底,该市预计实现年产40万吨聚乳酸能力,生物可降解材料对传统塑料的替代速度正在加快。

在科技创新支撑下,蚌埠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着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园区,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促进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逐渐走出高质量发展的宽广路子。据统计,2020年,该市16家企业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实现年节能量5.4万吨标煤,全市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以上,能源消耗总量增长1%左右。

蚌埠市档案馆。(资料图片)

营造良好环境 打造“创新之城”

多辆拖拉机田耙飞转,快速完成土地耕整;高速插秧机精准完成插秧,误差不足 5厘米,但是机械上却并无驾驶员操作,坐在办公室的技术人员动动指尖就完成了耕、种、收等过程......位于蚌埠市禹会区的安徽星联智创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北斗高精度位置信息服务打造“无人农场”,立志成为国内最大的农机电子部件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公司落户后,蚌埠市及禹会区相关部门主动上门对接,了解公司创新需求、介绍省市科技创新政策,开动脑筋帮助企业发展。在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成功获批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得到省、市共计1200万元的资金扶持,有效解决了公司开展成果转化的资金难题。

从科技创新到量化生产再到广泛应用,离不开鼓励支持创新的“土壤”。近年来,蚌埠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 “两个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驻蚌单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围绕研发投入不足、高企增长乏力等难点,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为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十三五”期间,蚌埠市通过企业自建,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等方式,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4家,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90多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35.2%,成为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今年,该市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双千”工程,挖潜充实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构建 “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梯队成长机制,力争到2025年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1000家以上。

当前,蚌埠正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大手笔推进创新,大力度支持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奋力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记者 孙言梅 通讯员 顾楷)

    责任编辑:祁梦宝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