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汪玮:花海间走出科学家

2025-05-20 11:18:04   来源:安青网

汪玮在田间指导工作

一望无际的弋江平原上,碧绿的紫云英花苗在田间随风飘摇,风过处,轻轻压弯一叠“绿浪”。在这片田野上,总能看见一位女青年的身影——这是汪玮在紫云英花海中工作的第17年。

汪玮是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这17年间,她大力实施紫云英、水稻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带动广大农民增产增收。曾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安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光着脚丫,踩在堆积如山的紫云英种子上”。汪玮的父亲汪根火从事紫云英产业四十多年,2008年大学毕业后,汪玮返乡接过紫云英产业“接力棒”。“农业的成果需要漫长的时间”。汪玮还记得第一次取得成果时的情景。在田间观察时,她发现部分品种的紫云英耐湿性不强,秋冬季如遇到排水不及时,便会对后期产量和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汪玮跟随研发团队,以耐湿性作为核心目标性状,经四年时间的反复选育,成功选育了新品种“弋江大叶”。“通过审定登记的那天,我们都很激动,那时我真正感受到了农业科研的价值所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团队却越来越年轻。”现在,汪玮带领的15人创新团队,有半数是“90后”“00后”年轻人。这支队伍先后承担了多个种子实验任务,获创新专利证书60余项,奠定了该公司在全国种子行业的领先地位。

有俗语云:“一年红花草,三年地脚好。”紫云英又称红花草、翘摇花,种植紫云英既能减少冬季农田闲置及水土流失,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实现种田、养田“双效合一”。为了让大家踊跃种植紫云英,汪玮每年带领志愿者做讲座、办培训,走村入户办宣传,“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

然而一开始刚听到宣传时,很多农户心里直打鼓,“这紫色的小花种了能卖出去吗”“真的能给土地增肥吗,施点农药也差不多吧”......

“您放心,我们搭建了专门的销售平台,销路有保障;如果卖不出去,我们保底价收购,保证不亏本。”为抵消大家的疑虑,汪玮带领公司推广“订单式”生产,实行产品保底价订单收购政策,确保农户每亩增收120~200元;同时建立水稻、紫云英种植基地,以土地流转的形式让村民变“股民”,每年每亩分红600多元。

其间,汪玮发现仅靠人力种植收益少、效率低,也无法实现大面积种植。2012年,汪玮带领公司联合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组建跨学科攻坚团队,创新设计出一款“清选+脱粒”复合装置。相较于人工收割,机器收割不仅每亩可节约成本150元,还可以减少种子损失率,促进产量提升16.3%。

现在,该公司建立了稳定的紫云英原良种繁育基地,每年生产推广紫云英“弋江籽”2800吨左右,可大幅增加农民收入,为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综合服务价值超10亿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走进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四周建筑上的标语彰显着汪玮对种子研发的重视。今年1月,落户于该公司的长三角紫云英产业研究院正式投入运营,旨在依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和高校院所的科技研发力量,整合优势资源,突破紫云英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

“在这里,我们实现了数字化基地建设”。汪玮边说边指向一张数字化大屏,屏幕中实时显示试验田基地的气候、土壤、作物的生长数据,构建了虚拟农场模型。通过数字化设备的跟踪检测,研究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在云端了解作物情况,远程提出改进意见。

“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更好地节约农业的用工成本,把过去农业中的‘不可控因素’最终变成‘可控’和‘可实现’的。”汪玮说。

 

 

    责任编辑:杜宇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