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奋力开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21-03-05 10:58:16   来源:六安新闻网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送走成果丰硕、令人难忘的“十三五”,迎来了充满希望、满怀期待的“十四五”。站在时代的交汇点,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日前召开2021年度工作会议,交出“十三五”收官卷,擘画“十四五”新蓝图,吹响催征号角,矢志谱写园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蹄疾步稳、勇毅笃行

“十三五”取得新成就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5%,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亿元,同比增长3.3%;在218家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价中跃升9位、位列第140位。在大战大考中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优异答卷。

“十三五”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上下以高质量发展目标统揽工作全局,积极作为、开拓奋进,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指标节节攀升、区容区貌焕然一新,高质量发展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5年来,坚定实干步伐,保持奋进姿态,园区经济实力再创新高。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由2015年的62.7亿元增至2020年的112.9亿元,年均增长9.2%;财政收入连续跨越15亿元、20亿元大关,由13.37亿元增至21.74亿元,年均增长1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1%;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13亿美元增至2.2亿美元,年均增长16%。

5年来,发力项目引擎,引入源头活水,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230个重大产业链项目陆续落地,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5个、5亿元以上项目42个,总投资270亿元的恒大新能源汽车六安生产基地项目,是建区以来最大单体项目;累计到位内资235亿元,利用外资3.3亿美元;引进项目中工业项目占比突破90%。新项目注入新动能,五年来,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一路领跑,纺织服装、新材料、食品医药健康“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现代服务业积极跟进,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主导产业板块稳固提升,形成了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5年来,深耕创新沃土,转换增长动能,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成功获批首批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居全市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4.39件,持续5年保持全市第一;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市级13家;五粮泰生物获省专利金奖,实现全市省专利金奖“零”的突破;建成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36家,博微长安电子获得全市第一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星星服装、瀚海新材料、辰宇机械等29家企业成功挂牌。

5年来,牢记主责主业,突出为企服务,园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推进“四最”营商环境建设,“放管服”改革、“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审批制度改革成效突出,政务大厅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政务服务“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基本建成,实现企业注册1日办结、工程建设审批30日内完成、权属证书当日领取。智慧园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入选全省十大创新型智慧园区试点,让发展插上了“智慧”翅膀。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稳妥实施三轮全员岗位竞聘,创新绩效考评办法,管理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

5年来,坚持产城融合,强化配套建设,产业承载能力大幅提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各项基础设施,水、电、路、气、通讯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园区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开工建设道路20条、建成道路20条,总里程达到24.67公里,皋陶大桥、一体化泵站、污水管网等一批基础设施投入使用;现代科技产业园、联东U谷(六安)智造产业园、金桥返乡创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加快建设,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29万平方米。传化信实公路港、六安大观街、金太阳国际汽车城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5年来,主动担当作为,紧盯历史“包袱”,破难攻坚开创崭新局面。解决了一批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化解了一些困扰创新发展的“疑难杂症”。备受关注的原金领欢乐世界项目13.4万平方米烂尾地块全部收回拆除并成功挂牌出让,国际汽车城二期、大众二手车市场等“问题”地块得到彻底解决,宝利嘉纺织、美雅达铝业、澳得利纺织等19家“僵尸企业”涅槃重生、焕发生机。聚焦民生的事大干实干,“十三五”累计民生投入31.36亿元,持续破解了“出行难”“拆违难”“办证难”“安置难”“用工难”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742户、1948人贫困户实现顺利脱贫。

蓄势而发、奋力赶超

“十四五”开启新征程

“十四五”是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转型、乘势突破的关键5年,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5年。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系统观念,坚定必胜信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乘势而上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坚持争先进位,实现赶超跨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创新突破,锚定争先进位不动摇,奋力缩小与全国、全省先进开发区差距。实施经济发展“1234”倍增计划,力争“十四五”末全区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3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

坚持产业为纲,推动集聚发展。始终把做大总量作为第一追求,充分发挥产业集聚集群效应。推进工业强区“2312”工程,以企业培大育强为抓手,通过集成政策、精准服务,力争“十四五”期间打造2个百亿级产业、培植3家以上50亿级企业、壮大10家以上10亿级企业、发展20家以上5亿级企业,实现工业量质齐升。

坚持项目为王,深化项目攻坚。牢牢抓住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放松,围绕落户百亿元投资项目目标,聚焦产业链条,灵活招商方式,着力招大引强、招高引新。抓好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市级基地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领军企业以及先进开发区的沟通衔接、对接合作,强化高端项目引进、承接,不断积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内涵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建立健全分类处置机制,全力盘活“僵尸”企业、破产企业、低效闲置、违法用地等土地资源。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政策环境,扶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引人、用人、育人长效机制,全面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坚持完善配套,打造最优园区。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建成智慧园区,等高对接长三角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全区政务服务网络体系,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配套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实现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有效融合,城市功能品位显著提升,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产城融合局面基本形成。

真抓实干、乘势而上

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全市“工业强市主板、绿色振兴高地”的总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三融合三为主”方向,聚焦“投资为纲、项目为王”,强力实施经济发展“1234”倍增计划和工业强区“2312”工程,抢抓新机遇、培育新动能、增创新优势,全力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争当全市绿色振兴排头兵,努力在全省国家级开发区中争先进位,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主要预期目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外贸进出口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收入22.83亿元,同比增长5%。在国家级经开区综评和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考评中争先进位。

共识共为,在招大引强上再发力。坚持不懈主攻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首要任务,强力实施招商攻坚突破年活动,确保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建立招商引资标准化工作体系,完善“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的招商引资机制,优化建强专业化人才队伍,严把项目质量关口,推动招商资源、招商精力、招商力量向洽谈、签约、落地等环节集中,促成招商成果加快向实际效益转化。

同心同向,在“老树新干”上再发力。全面实施“亩均效益”评价,健全完善“1+1+N”政策激励体系,分类开展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潜力企业提档升级、传统企业改造提升、低效企业倒逼退出、建筑企业集聚成势“五抓五促”行动,实行差别化配置资源和政策支持,加速推动园区现有企业转型发展。加大企业分类评价结果综合运用,继续盘活处置园区“僵尸企业”,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流动。

自强自立,在科技创新上再发力。做好“插柳成荫”文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基地建设取得突破。实施数字赋能,引导推动企业实施“5G+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企业加快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做好“育种蹲苗”文章,大力推进创新创造。抓好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等重点企业培育,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提高园区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比重。

提速提效,在项目推进上再发力。深入推进“精重促”行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工作支持,着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在国家、省市级层面上进“盘子”、上“单子”。建立重大项目建设攻坚机制,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开工即建设、建成即达产”。精准实施财政投资重点工程建设、土地收储报批、征地拆迁、融资实施等计划“四划合一”,积极落实“增存挂钩”机制,推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倾斜。

做优做强,在平台建设上再发力。积极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围绕产业规划、项目布局和完善配套,开工新建、改造提升一批重点道路,拉开东片地区建设框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设,启动生态停车场建设项目,推进企业绿色工厂建设和园区循环化改造,提高园区发展品质。推行区域评估和“标准地”改革,加大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力度,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质量。

用心用情,在服务保障上再发力。强化“十四五”规划纲要引领,完善园区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提升承载能力。持续落实“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大力推进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深化“三重两上”项目调度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四送一服”“保扶增”专项行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着力推动国有平台公司转型发展,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与有实力的基金公司合作,联合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服务保障园区企业发展。

共建共享,在改善民生上再发力。抓好常态化疫情精准防控,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的防控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强化后续帮扶。推进完善开发区医联体,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编制实施全区教育发展规划,提高全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巩固“三位一体”城市精细化管理成效,扎实推进创城创卫常态化长效化,落实全国节水型城市迎检任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从严从实,在党的建设上再发力。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源头治理,聚力推动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见底清零”;抓好作风建设,开展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坚决惩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夯实基层基础。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统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引领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责任编辑:刘鸣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