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清秀元畈万象新 ——太湖北中镇元畈村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2020-11-16 10:37:58   来源:安庆新闻网

秋日,笔者驱车沿着S211 一路前行至78KM处,即可进入清新秀美的太湖县北中镇元畈村。伴着和煦的暖阳,站在省道旁边的村部门口放眼远眺,不仅畈内300多亩金黄的稻菽随风摇曳,一片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映入眼帘,而且这里的美丽乡村景致也尽收眼底。

青山秀水村庄美

从空中俯瞰,该村所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以畈内中畈组为中心的区域,60多户错落有致的农舍格外醒目,背倚青翠的金龙山,面朝沃野的元畈田,东边的石堰河和畈前的小河交汇相拥,经年流淌不息,默默地滋润着元畈的每一片土地和淳朴的山民。整个村庄、田地、河流,宛如坐落在一块平坦的盆地之中,显得十分的精致和俊秀。

尤其引人注目的就是村庄东头宽阔的石堰河,经过清理整治,河道一下子变美了。加之今年投资18万元新修了一道68米长的拦河堰,清澈的河水日夜哗啦啦地从上滑过,好似一个个小小的飞瀑,晶莹剔透,生机盎然,名副其实地成为这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在清脆悦耳的流水声伴奏下,闻着路旁正在绽放的草本花香,看着五彩缤纷的彩蝶不停盘旋在鲜艳的花蕾之上,漫过横跨的后河桥,步入村庄境内,就情不自禁地分享着美丽的村庄景致。

在漫步搜寻中,村庄内整治的3口当家塘分布其中,好似中畈人民的心肺,时刻充满着激情的韵动和无限的活力,时刻放射出流动的音符和流淌的旋律。1600多米的区间水泥路实现了“户户通”,让村民彻底告别了昔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路泥”的窘况;在1.5公里的环形水泥路和农户庭院前,安装了70盏路灯,照亮了百姓前行的小康之路;铺设了4500多米的管网,并建起了15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池,做到了每一户厨房、洗衣池、卫生间、猪圈的排水排污,集中收集,净化处理,彻底解决了以往污水肆意乱排乱放的现象。而更为清洁整齐的则是实施了环境大整治,建起了5座公厕,添置了200多个垃圾桶,对农户门前、庭院的乱搭乱建、乱摆乱堆的农具、杂物、汗厕、余屋等脏乱差现象进行全面治理,对路边、屋角的空地植花种草,围栏管护,较好地美化了人居环境。还有26个环卫保洁员和14个护林员每天坚守着各自的公益岗位,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默默付出。

“村里投入180多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对中畈组所有的旧房屋旧厕所旧猪圈全部进行了拆除和改造,对中心点的区间道路进行了硬化,对中心点所有房屋进行了风貌改造治理,对中心点的排污工程进行了统建收集,基本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的建设目标,并由此带动了广大村民和周边自然村群众对环境卫生意识的极大提升,对日常生活习惯的较大改变。”该村总支书记陈多群感触颇深。

“以前,屋场里没有新建水泥路时,到处是脏乱差,自身也感觉到环境很不好。现在,村里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整个环境大变样,群众个个受益,无不内心称赞。无论如何,我们也得把家里的环境卫生搞好,把家门口的道场弄干净一点,住的舒适,生活舒服。”该村被县委农办、县妇联评为4户“最美庭院”之一的村妇朱乐琴高兴地说。而贴在自家大门旁边墙壁上的“最美庭院”标牌已成为群众学习的样板,“家和、院净、室洁、人美”的最美目标,已成为全村6个村民组1417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真实向往。

生活秀裕产业美

多年来,元畈村一直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坚持立足“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党建引领工作宗旨,积极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脱贫增收增效。

2017年,该村成立了“太湖县系群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利用2018年大观区结对帮扶资金20万元,采取村委会入股70%、群众入股30%的方式,大力发展香菇养殖,流转土地10亩,并于2019年3月份陆续建起了12个大棚和一处基地厂房,当年购进香菇菌棒1.5万棒,实现香菇收入5.6万元,带动贫困户16人就近就业。今年国庆节之后,该村继续扩大香菇大棚至20个,购进菌棒3.8万棒,目前,其长势良好,预计可产鲜菇7万斤,可实现产值30万元。

同时,村里去年利用北京国投公司结对帮扶20万元资金,新建茶叶基地60亩,全部栽上了绿茶苗。今年,又不断扩大茶叶基地50亩,已与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完成了基地整理。

再者,该村还本着实现贫困人口产业帮扶全覆盖的扶贫思路,积极引导贫困家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茯苓、天麻、土猪、黄牛等特色种植、养殖,努力发家致富。并涌现出了王屋组养鸡大户王宇楼、下畈组养猪大户陈发权等一批能人创业大户。

“全村通过不同形式的产业扶贫和结对帮扶,全村174户616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能够全部实现脱贫目标。”陈多群对脱贫攻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文重秀色乡风美

行走在元畈中畈组,给人印象较深的一大特色就是祠堂较多:三座陈氏宗祠和一座朱氏宗祠,意味着这里世代传承的“家风文化”很是厚重。而其中最为显眼、最具有红色文化记忆的就是坐落在整个屋场中间的最大一座陈氏宗祠—因为1932年这里曾是“红四乡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

记得十多年前,笔者慕名来到这里采访,了解这座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995年4月被县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那些过往革命故事。

1931年8月下旬的一天,国民党驻扎太湖县的白军,开始进犯建立在玉珠畈的北中区苏维埃红色根据地。北中区苏维埃赤卫队与国民党白军激战两昼夜后,于23日凌晨一时许,国民党白军弹尽粮绝,精力不济,向太湖县城方向逃窜。中午在陈元畈哄抢老百姓家的米粮煮饭,北中区苏维埃赤卫队随后紧追不舍,白军在迎战两小时后,便狼狈逃往弥陀。红军吃着白军刚做熟还来不及吃的米饭后,于傍晚又追至弥陀寺。半夜之后,白军遁往太湖县城。翌日晨,赤卫队回到陈元畈。上午在陈氏宗祠张贴标语,召开庆祝大会,播下革命种子,留下英太独立营二连三排,开辟革命根据地。

1932年初,在陈元畈陈氏宗祠成立了“红四乡苏维埃政府”,管辖现在的元畈、吴俊和桐山等地,并以召开大小会议、动员走访等形式,积极发动群众加入农会和妇联会组织。

正当革命运动趋于蓬勃发展,“红四乡苏维埃政府”却遭到了国民党蕲春边防大队的袭击,成立时间不长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扼杀在襁褓之中。

1932年2月底,北中区游击队60余人为扩大苏区向白区进发,驻扎在陈元畈,历时三天。因正值春节之际,游击队放松了侦察和警卫。敌探得知消息后,结集伪团防千余人,悄悄包围了陈元畈并占领了河东岸主峰。3月4日,天降大雾,敌人趁机向驻扎在元畈祠堂里的游击队发动猛烈进攻。游击队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缘于队长不熟悉当地地形仍然命令部队反攻,战斗持续5小时,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寡不敌众,孤军无援,造成战斗失利。一排长王宜训、二排长吴令芷和王绪宇、吴绪多等同志在掩护部队突围时不幸牺牲,大旗手祝向荣负伤,率十余战士撤退。妇联会主任吴荷英在祠堂中遭到敌人追杀,围着柱子躲闪。结果敌人一刀过猛,没有砍着吴荷英,却砍在一根大柱子上。至今,在祠堂前重左侧的那根大木柱上,还留下了一弯深深的刀痕,成为革命历史的最好见证。

据十多年前知情苏区这一革命事件的当地一位老人回忆,当年在祠堂里还设立了小学,学校成立了“儿童团”,同苏维埃政府、妇联会等组织一道广泛宣传发动开展爱国主义、妇女解放、打土豪、分田地等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战争的热情。

如今,站在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祠,聆听着这些感天动地的苏区革命往事,无不成为元畈人民的无尚荣光,无不成为时刻激励太湖儿女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如今,这里也将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基地。当地群众积极自筹资金70万元,新修了宗祠两边的厢房;县里也争取文物保护建设资金50万元,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祠进行了全面修缮,并结合元畈厚重的红色文化和家风文化,将在古祠建设两大文化展示馆,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教育和引领着元畈人和谐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发展。

元畈人也正是饱含着这种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身后情怀,也正是长期受到故土红色基因和传统礼俗的熏陶,乃至形成了孕育至今良好的民风乡风,涌现出了“安庆好人”陈多群、“身边好人”陈学明、“好婆婆”王霞芬与祝桃荣、“好媳妇”汪銮娇。

一“元”复始万象新,满“畈”生机景致清。一个日新月异、富裕文明的山村正在迈向小康之路上奋力崛起!

(通讯员 刘辉)

    责任编辑:刘鸣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