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安徽科技学院:十里长湾 春风拂面

2020-10-30 13:27:25   来源:安青网

扶贫答卷

安青网讯 位于涡阳县西阳镇的王桥村,距县城22千米,距西阳镇7千米,村东面、北面有涡河绕过,俗称“十里长湾”,农业生产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王桥村现有998户4720人,是涡阳县78个贫困村之一,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425人,贫困发生率9%,脱贫任务可谓任重道远。

安徽科技学院自2014年10月选派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王桥村,经过六年的持续帮扶,贫困发生率降到0.15%。扶贫工作队在校地党委领导下,结合王桥村实际情况,遵从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及群众的发展意愿,因户施策,因地制宜,采取了一系列帮扶举措,不断推动脱贫攻坚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春风吹绿王桥村

10月17日是第七个扶贫日。这天,安徽科技学院在校园内举办了一场对口扶贫农产品展销会,来自全校近2000名师生现场选购。王桥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丁景良和他的队员们成为学校师生眼中的“网红”推销员,现场销售额直接突破了五万元。农产品展销会进高校是安徽科技学院扶贫助农的又一次尝试,为进一步开拓对口扶贫农产品市场做了一次成功示范。

对贫困乡村而言,产业发展是脱贫的关键和方向。该校扶贫工作队自2014年10月进驻王桥村以来,通过走访调研和每月一次的常规走访,掌握了王桥村的第一手资料,整理汇编《贫困村基本信息》,编写了帮扶计划,确定了“54321”的扶贫工作队工作思路。

如何发挥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是扶贫工作队一直思考的问题。王桥村以传统的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养殖业方面有零零散散的养猪、养羊户,规模较小。村民不敢种植经济作物,一怕没市场,二怕没技术。针对以上情况,扶贫工作队队员们来回奔走在校村两地,联系农业专家来村会诊。基于王桥村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群众的发展意愿,学校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优势,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确立“赶着山羊奔小康”“栽上果树寻致富”的种植、养殖协同发展的“双轮驱动”产业扶贫模式。

2018年,该校依托伟侠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安徽科技学院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构建“农户+合作社+贫困户”新型扶贫模式。基地的建立和发展承载了王桥村对产业的期待,也承载了扶贫工作队的希望。两年来,基地已见成效,成为技术服务、生产示范、学习培训、学术研究的平台。通过基地的带动,王桥村贫困户已经发展自种、自有、自主经营水果种植七百余亩、蔬菜两百余亩;基地先后对90名贫困劳动者进行了蔬菜种植、水果种植技能培训,先后邀请学校专家来村讲授种养殖知识超过100人次,培训的学员很多都选择了创业,发展了自己的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安徽科技学院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在王桥村挂牌成立,标志着我校探索的‘学校+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新型‘产学研’结合体,着力推广产业扶贫,提高扶贫质量。”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鲍方印说,“依靠农科院校的专业优势,学校组建了服务地方发展研究院,并以二级学科为基础成立18个研究所(研发中心),不断提升服务脱贫攻坚能力与水平。提供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可行性报告三百余件,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承担各类科研课题近200项,为我省尤其是皖北地区脱贫攻坚及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最近几年,合作的步伐逐步加快,合作的领域逐步拓宽,在玉米高产示范县创建、高产优质肉用山羊养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项目和专利申报、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芥菜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都取得可喜成绩。”

经过六年持续帮扶,王桥村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人居环境美了,百姓生活富了,村民素质高了。村党群活动中心实现了标准化,村民文化广场灯光明亮,广场舞蔚然成风,以前的泥水路被平坦干净的水泥路所代替,紧临村南部的阳港工业园区企业如火如荼,村里家家户户果园连成了片,随处可以听到“咩咩”山羊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0月17日,校领导视察、指导校园农产品展销会现场

丁景良(左三)同技术专家走访草莓种植园

扶贫人物

丁景良:开拓“双轮驱动”产业扶贫模式

2018年9月,丁景良接到任涡阳县西阳镇王桥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通知。他怀揣着热情和不忘初心的情怀,走进王桥村。他接过《贫困村基本信息》,感到肩上的责任重了几分。

丁景良,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18年9月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涡阳县西阳镇王桥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在职期间团结、带领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班子和工作队成员,聚焦“三精准”,狠抓“三落实”,坚持“一抓双促”,2019年,王桥村顺利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登高计划和年度脱贫攻坚任务,丁景良获涡阳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安徽科技学院在全省定点帮扶单位考核中获“好”等次。

上任伊始,丁景良就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依靠学校的专业学科优势,联系校内专家进行技术指导。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组织开展素质能力提升大讲堂、外出参观学习等活动,激发干群干事创业的活力与能力,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驻村期间,丁景良和同事经常入户走访调研。到贫困户郑文化家,正赶上郑文化在喂羊。他家是养羊达标户,今年养了30只本地山羊。看到工作队来了,郑文化停下手中的活儿,和丁景良唠起家常。当郑文化得知今年可以拿到5000元养殖补贴,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连声称好。

郑文化以前是村里的困难户,身体虽没有什么大病,但年纪大了,不能出去打工,又没有一技之长,守着两亩薄田度日。现在每天一早就起床打草喂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精神也好了很多,现在他家人均年收入超过了2万元,彻底摆脱了贫困的帽子。

让丁景良很感动的还有不少像郑文化一样的贫困户,跟着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不畏高龄,老有所为,力所能及地发展养殖产业脱贫致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班子“5+2”“白+黑”的工作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鼓励着我们在扶贫工作中不掉队、不气馁、不忘初心。

李建是王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工作队鼓励和帮助下,他在自家土地上盖起了两栋鸡舍,散养土鸡1000只,并申领到了5000元的养殖补贴。2019年春节前,扶贫工作队在走访贫困户的时候,发现李建家自养的土鸡喂料讲究、长势良好,但土鸡蛋存在季节性滞销问题。

当得知这一情况后,丁景良立即向有关领导进行了汇报,积极联系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教学院部职工,首次完成了订单式采购1000枚土鸡蛋的任务,顺利解决了年前贫困户土鸡蛋滞销问题。“2019年3月,第二批来自我校定点扶贫村的土鸡蛋1200枚,运抵校园,不到半天,代销一空”。丁景良和同事们利用周末回校的时机,为李建等养鸡户代售土鸡蛋。王桥村的土鸡蛋不仅卖到了大学校园,成为了热销农产品,而且打造成为市、县优质农产品展销会的必备产品,小鸡蛋做出产业大文章。

“有了扶贫工作队的帮助,我们发展产业没有了后顾之忧,脱贫致富更有信心了。”李建说。

实施了“赶着山羊奔小康”和“栽上果树寻致富”“双轮驱动”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业和山羊养殖业,王桥村成为了“一村一品”达标村。

丁景良(左)走进王桥村扶贫车间进行技术指导

领导点评

安徽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 震

科教扶贫助农奔小康

安徽科技学院历来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把定点帮扶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一以贯之。自2014年10月学校首次向涡阳县王桥村派驻扶贫工作队以来,共派出三批五名优秀的干部驻村帮扶,已连续帮扶六年。这六年来,扶贫工作队发挥农科院校专业对口的优势,本着扶持要扶根的思想,积极开展科教扶贫,真正传授给农民先进的农业技术,让农民看到了希望,同时解决农产品销路市场的顾虑,他们才会真正的脱贫不返贫。

扶贫工作队去了之后,王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得到了提高,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村民的心态由原来的“等,靠,要”转变为“赶着山羊奔小康”“栽上果树寻致富”“双轮驱动”产业扶贫发展思路。这些工作成绩都离不开扶贫工作队队员的努力。他们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克服了家庭和工作的种种困难,扎根农村,努力工作,用科技的力量带领王桥村干群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用优良的工作作风带出了一支年轻可靠的农村干部队伍,用自身不懈的努力为涡阳县和安徽科技学院架起了校地合作的稳固桥梁,用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启民智,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年来,在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组织、科研、财务、后勤、工会、学生工作、关心下一代等单位(部门)积极引导、组织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会会员,通过技术培训、村级产业扶持、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党建资金支持等多种形式,与扶贫工作队一起出色地完成了省委和学校赋予的任务,帮助王桥村村民成功摆脱了贫困,获得贫困地区干群的高度认可。

“行百里者半九十”。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希望扶贫工作队的同志们能够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四不摘”讲话精神,接续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安徽科技学院将以贯彻、落实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为抓手,面向“三农”持续开展应用型研究,持续发挥学科专业及技术人才优势,为全省脱贫攻坚事业、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报记者肖蕾、通讯员邓艳萍采写

    责任编辑:李志慧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