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教育扶贫 扶出池州“新气象”

2020-10-30 13:17:59   来源:安青网

扶贫答卷

安青网讯 扶志+扶智,精准拔穷根......近年来,池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始终将教育扶贫列入重要工作内容,将教育扶贫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紧抓不放,常抓不懈,多措并举,努力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失学,让每一名农村孩子都能接受优质教育,筑牢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闸门。

贵池区

精准帮扶 带去“新希望”

“孩子,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你不可以和同学们比今天,但是可以比明天”“好好学习,考个大学,会有出路的”......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激励着原池州市第六中学的两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陈晓、章乐乐(均为化名)不断前行。

他俩是教育帮扶的受益者。给他俩免除各种学杂费、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料、多多“开小灶”......在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和同班同学们的帮助下,他俩从进校时的“后进生”变成了优秀的阳光大男孩。今年,他俩都考上了一本院校。

这样的教育扶贫故事在贵池区各所学校经常上演:原池州市第16中学学生孙某某享受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四免一补”政策,初中三年免缴金额6108.48元,考入理想中的高中学校;原茅坦初级中学2020届902班学生徐某某差点因家庭原因而辍学,最终在学校的帮助下,安心学习并考入池州市第一中学......

今年以来,贵池区教育局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及时出台幼儿资助、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高中资助等各学段资助文件,全面摸排辖区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边缘户子女,确保建档立卡家庭子女、边缘户子女资助全覆盖,做实、做好精准资助。目前,已全面完成2020年度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资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4433人,发放资助资金733.24万元。

东至县

让心先行 扶出“新榜样”

初次见到宋雅阁,给人的印象是彬彬有礼、温良谦让,这是一个瘦瘦高高、斯斯文文的腼腆少年。不会让人想到,他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许多与同龄人一样的关爱和欢乐。“这得益于学校和老师们,她们既像妈妈,又像老师,更像姐姐。学校给我免学费、送补助,老师们经常给我补课、关心我。”宋雅阁说。

命运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原生家庭环境的特殊没有打倒他,反而成了他积极向上的“动力源”。在东至县第三中学读书时,他在班里的成绩始终保持在前10名之列,多次获得校“先进个人”和“道德模范”等表彰。2020年8月,他成功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年,收到县青年志愿者义工协会筹集的6000元爱心款;县教育局的中央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向他提供2000元特困补助金;学校学生资助中心每学期为他减免学费850元,并提供国家助学金资助最高档3000元的帮扶......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滋养着宋雅阁的心灵,而他终将会以更温暖的光芒折射给世界。他说“我现在会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尽力去帮助其他人”。

用心用力真帮扶,点点滴滴暖人心。疫情防控期间,东至县教育局为56名在线学习困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去了手机,并免费赠送了流量卡;对于自付费用进行线上学习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6名,共发放补助资金9900元;协调县电信、移动、联通和安广网络等运营公司,为397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安装宽带和ITV。

青阳县

普及普惠 呈现“新面貌”

“宝宝在这上幼儿园,我可以带她,还可以在县里上班,我们是又开心又放心”。青阳县第三幼儿园平整敞亮的操场上,幼儿们正在做游戏,校园洋溢着欢快的笑声,正在门口等女儿放学的储子桐的妈妈不禁露出笑脸。

“以前公立幼儿园学位紧张,现在第三幼儿园建成后,我们很幸运可以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学校设施很齐全,老师很专业,点赞。”青阳县第三幼儿园贫困家庭学生汪欣懿的妈妈感慨道。

与两位妈妈有相同感受的人在当地还有很多。

据青阳县第三幼儿园园长江英介绍,幼儿园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2.2 亩,建筑面积六千余平方米,规模为12个班。目前,已开设9个班级,接收来自城区和周边农村幼儿400名。

该幼儿园的落成是青阳县教育体育局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改善教育环境的生动缩影,极大地解决了城区、周边农村幼儿“上学难”的问题,满足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据悉,市教育和体育局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工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智慧学校建设等多种教育建设项目,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真正摘除贫困“帽子”。“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新建、扩建公办幼儿园40所。其中,新建公办幼儿园26所,改扩建14所,新增幼儿学位6240人。截至2019年底,全市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提升到90.94%、91.23%、49.35%,全市普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已基本构建。

贵池区教师送教上门

市教育体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进村入户走访

青阳县第三幼儿园的幼儿们在做课间操

扶贫人物

陈前发:做幸福的资助人

“陈主任,我和奶奶祝您狗年吉祥”“陈老师,祝您和您家人端午安康”“陈老师,中秋节快乐”......每逢节假日,陈前发都会收到陌生手机号发送的节日祝福,有的号码印象深刻,有的号码记忆模糊。但他知道,这些祝福都来自曾经的受助的学生,“他们懂得感恩,一句短短的祝福,我感受到他们浓浓的情谊,也让我读懂了资助工作的特殊意义”。

2012年3月,池州市贵池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临近退休,经上级安排,陈前发被分配到该中心工作,“刚接手资助工作那会,我都不知从何处着手”。通过虚心请教前辈和兄弟县(区)的同行,认真翻阅过去一年该中心的文件,在工作手册上仔细记录去年该中心每月的工作内容等方式,没过多久,就适应了新环境。在当年机关科室评比中,该中心被评为先进科室。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主旋律。在陈前发看来,资助工作从点到面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提升资助工作水平。2013年春季学期开展资助工作督查时,他发现区内各学校的学生资助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方式大相径庭。随即,他一一记录了每所学校的学生资助档案管理特色,总结出一套资助档案管理清单,并在全区开始学生资助档案的规范化管理。2014年1月初,蚌埠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到贵池区督查,对该项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把规范化管理模式向全市进行了推广。

2016年秋季,贵池区新设一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为加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工作管理,陈前发带领一班人到安庆市考察、学习,结合安庆市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经验,制定出贵池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资助管理办法,有效解决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资助工作管理的难题。“种种经历让我看到了创新的价值,也感受到了高效管理带来的益处。”陈前发说。

善思考、擅总结,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陈前发这一坚持便是八年。

与此同时,他深知爱是洒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坚韧前行。资助工作,要用真心去关爱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真诚去感动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今年10月1日,正在江苏省南京市过节的陈前发在下午3时左右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老师,您好。我想办理助学贷款,看到文件规定的截止日期是9月30日,现在还可以办吗?高考后,我就出去打工了,到9月底才结束,我买了10月4日回来的车票......”这名学生的言语中都是焦急。陈前发在电话中耐心地安慰她,并告诉她,“别着急,我明天就回池州,只要系统没关,10月3日应该可以办理”。挂掉电话后,他立即联系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客户经理,了解到系统运行情况后,给学生回复,并约定办理时间。10月3日,陈前发如约到办公室为该生办理了助学贷款,学生红了眼眶,连声道谢。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看着窗外一株株嫩绿的生命茁壮成长,陈前发笑着说:“做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领导点评

池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 查明胜

一二三四五 扶贫真功夫

近年来,池州市教育扶贫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构建市教育和体育局牵头抓总、县(区)教育体育局为主实施、学校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精准定位、精准布局、精准落实。

一是疫情防控停课线上学习期间,摸排发现有1520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信息网络没有开通,随即协调安广、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为其免费安装,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线上学习条件;二是市教育和体育局在皖事通服务平台开设池州市师生“健康打卡”功能,全市20.8万名师生坚持每天“健康打卡”,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及时、全面掌握师生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最大限度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三是市教育和体育局主要负责人深入帮扶村实地调研,了解镇、村脱贫攻坚工作安排情况,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贫困家庭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并慰问扶贫干部,为扶贫干部和帮扶村赠送防控物资;四是通过实施新任教师招考、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教师轮岗交流及教师培训计划等,年度新招聘教师104人、定向培养乡村教师103人、招考特岗教师15人、轮岗交流教师达到应交流教师的10%以上、培训教师5700人,不断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是建立了控辍保学信息监测、劝访复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三项工作机制,切实做到了义务教育就学有保障。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市教育和体育局学生资助办公室(扶贫办公室)以“资助育人”为主线,以推进精准资助、精准脱贫为抓手,提升服务水平,确保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聚焦“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覆盖”、明确“四个做法”、做到 “五个精准”,真正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本报记者饶艳琴、通讯员钱雪梅采写

    责任编辑:李志慧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