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卢瑞瑞:做纯粹的“教书匠”

2020-09-30 11:26:21   来源:安青网

安青网讯 近几年,乡村女教师开始成为乡村教育的主角。她是扎根乡村小学九年的女教师,她是三城之间来回奔波的军嫂教师,她们风里来、雨里去,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乡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本期聚焦我省两位优秀特岗教师,走进她们的日常工作,体会她们的职业初心。

卢瑞瑞,今年32岁,蒙城县立仓镇中心小学的“教书匠”。

从年轻稚嫩到成熟稳重,从热血青年到优秀教师,这个爱笑的姑娘把青春和梦想都洒在了这片乡土上。如今,她扎根在乡村教坛已有九个春秋。

“乡村学生,给了我教学勇气”

“第一次站上讲台,学生们齐声喊着‘卢老师好’,那渴望的眼神,震耳欲聋的声音,我至今都无法忘怀,现在回想起来依旧热泪盈眶。”九年后,卢瑞瑞依然记得第一次站上三尺讲台的情形。

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高考填报志愿时,卢瑞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师范院校。2011年大学毕业后,她到了利辛县大李集镇解老郢小学教书。2016年,考虑到小孩和家庭等诸多方面,通过招考,她成为了蒙城县立仓镇中心小学的特岗教师。

农村小学里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陪伴,加上教育的缺乏,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问题频出。2016年9月,卢瑞瑞到蒙城县立仓镇中心小学,被分配了三年级的班主任、语文教学工作。当时,班里有个叫刘晓峰(化名)的学生,父母在外务工,寄住在婶婶家,不太喜欢说话,也不和班里其他学生一起玩。卢瑞瑞了解情况后,尤其关注他的心理成长,经常找他谈心,聊聊亲戚关系、说说同学相处等问题。慢慢的,刘晓峰开始变了:不再经常打架了、喜欢和同学一起玩了、脸上笑容变多了......

“正好赶上机会,我考上了特岗教师。我知道农村小学条件一般,但教书是个良心职业,不管在哪里,都应该努力做好,并且义不容辞”。看着学生们从懵懂无知到懂事明理,卢瑞瑞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坚定、越来越一往无前。

“我选择了,就要坚定走下去”

在乡村扎根,在乡村成长。卢瑞瑞在教育路上走得踏实,但也艰辛。

“最困难的是我怀孕那年,刚好又是带一年级,学生们听不懂我教的内容,做题目也不知道哪里是哪里,当时真想过放弃。但是听着学生们一声声喊着‘瑞瑞老师’,这干净的声音冲破了我的内心防线,想着学生们那么爱学习,我有义务要教好他们”。就这样,卢瑞瑞在与学生们不断磨合中,耐着性子,一步步带领学生们跟上了正常的教学节奏。

在卢瑞瑞看来,没有天生的差生,只要细心留意,就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课堂上,她会专门准备一些疑难题,采用师生共议、学生复述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她会经常给他们“开小灶”,哪怕是弱小的进步,都会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渐渐的,她所带的班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们愿意主动配合教师的行动,他们的学习成绩在稳步提高。

除了做好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更需要教师仔细琢磨、下功夫做好。一直以来,卢瑞瑞尤其关注班里的后进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通过一次次家访、一遍遍谈心等方式,她及时掌握学生们的生活、学习情况,用爱温暖他们的心灵,从而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2019年9月,特岗教师的三年服务期已满。面临当地留任、异地留转、重新就业等选择时,她毅然选择了留下。“现在离家很近,加上我牵挂的学生们都在这,学校的教学环境也在逐渐变好。反正在哪里都是教书,还能为家乡做点事,留下来挺好的。”她铿锵有力地说。

一路风雨一路歌,这一路走来,她还是那个“喜欢纯粹生活,喜欢孩子世界”的卢瑞瑞,依旧对教育事业充满好奇与渴望,一如她最初宣誓的那个模样:诲人不倦,无私奉献。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乡村学校才能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青春活力,指引着一批批乡村学生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卢瑞瑞到学生訾军伟家里家访

□卢瑞瑞提供

点 评

□蒙城县教育局

三尺讲台筑梦想,一腔热血报师门。卢瑞瑞从一个年轻稚嫩的优秀高校毕业生,扎根乡村,立志教育,倾注奉献,播撒爱的种子,以小爱换大爱,舍青春为青春,逐步成长为一名纯粹的、优秀的教师。这是我县广大农村特岗教师成长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蒙城县教育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铸,守,立”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像卢瑞瑞那样热爱乡村教育的好教师。通过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确保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

一位位行走在乡村教育之路的乡村教师坚守着立德树人的初心,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托举起乡村教育的希望,展现了新时代教师的阳光、美丽、积极、乐观的大美形象。

本报记者 饶艳琴

    责任编辑:李志慧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