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这位合肥人 编写了首部五四运动史

2020-07-07 16:18:42   来源:合肥晚报

○《五四》一书序言

○省档案馆馆藏《五四》一书封面

○蔡晓舟

“我北京学生,五四一役,涵有二义,一为国家争主权,一为平民争人格。前者所以使外人知吾民有血性,而杀其觊觎之心;后者所以使公仆知吾国有主人,而正其僭窃之罪。虽然是二义,不可以徒立也。非具有牺牲万有之精神,莫启其端;非得前赴后继之实力,莫刈厥果......”这是安徽合肥人蔡晓舟在《五四》一书中写下的序言。而这本《五四》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介绍五四运动的书籍,极其珍贵。在安徽省档案馆,就珍藏着一本《五四》。

第一本五四运动史料

在省档案馆,我们见到了1960年重印的《五四》这本珍贵的书籍。该书包括五四运动之前因、五四学生示威之始末、全国各界对五四运动的响应、各个媒体的舆论、全国各地支持五四学生的函电等。该书成书时间为1919年7月,它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史料,真实记录了五四运动的全过程,使得刚刚落幕的五四运动迅速被“命名”和“定位”,让五四运动历史流传百年,五四精神发扬光大,因此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五四学生示威之始末”一章中,从“午前之准备、天安门之集会、官厅之阻止无效、散布传单、使馆界之学生、赵家楼之武剧、章宗祥之胆大受祸和曹宅起火之缘因不明”等八个方面详细叙述了五四当日的情形。“各校既制如许白旗,或荷或擎,整队而向天安门处进发。最先至者为高师、汇文两校......凡先到者辄欢迎后到者以鼓掌,而后到者则应和之以摇旗。步法整齐,仪容严肃。西人见者,莫不啧啧称赞。”

该书还记录了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的情形。“五四运动之结果,既博得国中多数学生响应,于是全国学界不可无一联合之组织,而组织之地点惟以上海为相宜......”书中记载:6月16日,上海全国学生联合成立。

这第一部介绍五四运动书籍的作者就是合肥人蔡晓舟。那么,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

参加五四运动,编撰《五四》一书

1908年,23岁的安徽合肥人蔡晓舟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参加了熊成基领导的安庆马炮营起义。起义失败后,蔡晓舟回合肥开办新式学堂。1916年,蔡晓舟受聘于北京大学总务处、北京大学图书馆,在陈独秀、李大钊的影响下,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9年5月4日,北京多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高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冲破军警的阻挠,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并火烧签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卖国贼曹汝霖的家——赵家楼。这就是后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运动中,蔡晓舟带着学生一路高呼“还我青岛”“诛杀卖国贼”等口号,到达太安门后,他又激愤地宣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此后,北京各校学生走上街头请愿,并有学生被捕。消息传开,上海工人阶级挺身而出,举行大罢工。由此,五四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各地,工人开始罢工示威,北京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最终未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这期间,蔡晓舟悉心搜集有关资料,决心将其记录下来,传于后世。1919年6月底,蔡晓舟和他的表弟、北大中文系学生杨亮功夜以继日地编撰《五四》一书,10多天后就拿出初稿。蔡晓舟、杨亮功两人既是编撰、印刷、出版者,又是发行人。该书一经面世,人们便纷纷传阅,一时洛阳纸贵。

《五四》中的安徽“声音”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五四》一书中,还详细记录了蔡晓舟的家乡安徽民众响应五四运动的情况,特别是提到了安徽全体学生团的3次电文,其中一篇来电这样记载:“北京京师大学暨各学校均鉴:诸君此次义举,敝省各校学生极表同意,已电至政府力争。务望坚持到底,敝省全体学生原为后盾。安徽全省学生团公叩。”

安徽各地青年学生纷纷集会声援、游行示威,学生组织应运而生。1919年5月7号,安徽芜湖的几所学校的师生上街游行,率先在安徽声援北京的五四运动。5月8日,安庆中等以上学校学生2000多人在黄家操场集会,并举行游行示威。这是安徽学生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爱国集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一时间在安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运动的高潮。

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特别是在蔡晓舟《五四》一书的影响下,安徽大批青年更迫切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进步知识分子在安徽创办了几十种革命刊物,与此同时,由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向导》等革命刊物也在进步青年中流传开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安徽一批进步青年逐步从民主主义者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转变,为中共安徽党组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五四风雷,激荡百年。五四精神,薪火相传。《五四》一书距今出版已有101年了,作为五四运动最早的文献,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不仅给后世研究五四运动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为研究五四运动史学者所珍视,而且还将五四精神进行了发扬光大。

□梁庆云 何芳芳

    责任编辑:李东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