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时政要闻 >正文

【如何激活地摊经济①】“摊位上的每盏灯,照亮的都是一家希望”

2020-06-04 16:55:00   来源:安徽新闻网

初夏,“地摊经济”与天气一道升温。

前不久,中央文明办明确,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在小区出入口、大型商业综合体、广场周边、较宽阔的背街巷道......越来越多的马路摊位和聚拢的消费者,让城市烟火复苏。疫情之后,就业问题将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而“地摊经济”让就业变得“无微不至”,其以更加灵活、生动的方式嵌入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成为生活回归日常的真实写照、经济复苏最生动的样本。

外地人、下岗餐饮人摆摊,“一把炒勺”就能干

“老板,来半只烤鸭,多加点辣。”

“前几天来买卤菜,没看到你啊,还以为你不干了呢。”

......

6月1日晚7时,在合肥市蜀山区东至路与洪岗路交口处,老朱的卤菜摊点前,热闹得很。新老顾客都等着老朱摊点上的美食,犒赏家人一天的劳作。

老朱名叫朱占军,今年51岁,离开老家寿县,到省城合肥“闯荡”了整整10年。“我想来城里就业、安家落户,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但是我没啥本领,就会卤菜。在城里找工作不容易,我就买了辆三轮车,白天在家卤菜,晚上出来卖。”老朱说。

一家三口的生计就指望这小小的三轮车。“以前白天不敢出来,就晚上偷着卖两个小时,其实也卖不了多久,熟食,天热容易变质。那时候,一天能赚个百把块钱就不错了。”老朱家在三轮车的转动下,有了一些积蓄,本来准备租个小店铺做生意,可两口子有了二宝,妻子无法工作,家里开销也变大了。无奈之际,城管工作人员找到了他,“就在我常摆摊的地方,政府规划了一个创业示范摊点。我们被认可,再也不用东躲西藏了”。

“新摊点,不仅安装了空调,卤菜质量有保证,而且位置固定,熟客也不用到处找我了。”在与记者交流的半个多小时,顾客一个接着一个,老朱一边说,一边加快了手上的动作,“我现在的菜品种类比以前多不少,收入也翻了几番。只要努力干,日子有奔头。”

距离老朱的摊位不足50米处,是钟玉霞的酸菜鱼摊位。6月1日晚8时,摊位里已经挤满了顾客。

钟玉霞与丈夫刘千武去年下岗,40多岁的年龄,想找工作难上加难。“我们在机关食堂干了20多年,有厨艺,但是没施展的地方。受疫情影响,饭店里工作也难找。孩子还在读高中,家里没有收入可不行,我们就想着出来摆摊。”钟玉霞性格开朗,讲起话来干脆利落,“摆摊,成本不高,灵活又方便。”

丈夫掌勺、妻子招呼客人,小摊位上人头攒动。“天气越来越热,大家都喜欢坐在路边吃饭、喝酒、聊天,我们也希望能够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在路边摆些桌椅,让生意更红火些。”钟玉霞笑着说。

辞职创业闹市摆摊,“贴膜小哥”凭手艺谋生

6月1日下午,合肥市逍遥津路与寿春路交口处的摊群点人潮涌动。带着孩子的家长、年轻情侣,或挑选玩具、或买小吃,嬉闹声不绝于耳。

在附近摆摊贴手机膜的周正扬刚熟练地处理完一笔生意,放松一下疲惫的双手。他面带微笑地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最喜欢这种热闹的感觉。”

36岁的周正扬以前在一家家具厂上班,因厂里效益不好离职创业。“本金不够,租一个门面还得好几千块钱,摆摊实在是无奈之举,讨生活嘛!”周正扬说。

2011年初,他选择来到合肥人气最旺的淮河路步行街摆摊,当时手机贴膜十分流行,天桥上、路口处,挂个小牌子、一张小桌子就能干,纯粹的手艺活。用周正扬的话来说是:“有一门手艺,至少饿不死。”

每年盛夏和隆冬是最辛苦的时候。“每到夏天,外面晒得坐不住,冬天则冻得发抖,这些时候还是生意最差的时候,户外基本没什么人。”周正扬说。即使是这样,他和妻子也得坐在那儿,每天十几个小时,等待一些散客。

日晒雨淋还不算什么,由于占道经营,周正扬和他周边的摊主有时还面临城管的追赶。“只要听到一声‘城管来了’,大家拔腿就跑,我的小桌子也被收走过。”周正扬告诉记者,当时的逍遥津路摊群点,管理比较无序,摊点随意摆,有时行人想走路都困难,这里还有个外号叫“摊点收容所”。

2016年8月,合肥市庐阳区对该地段进行规范化管理,从原先200多家摊点中筛选了70多家划入摊群点,优先选择那些摆摊满五年、无不良记录、家庭困难的摊主。周正扬入选了,他笑称:“终于‘转正’了,还有城管部门提供的遮阳棚。夏天不晒、雨天也能摆摊,每月只交1200元卫生费,比房租便宜多了。”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淮河路步行街商圈造成很大冲击,周正扬连续3个月没开工。他说自己一直宅在家里,“身体发霉,心里发慌”,不干活就没收入,经济压力让人喘不过气,终日愁眉苦脸。

“4月份,摊群点开放了,我家的希望又回来了。”周正扬忙完手上的活,打开手机上的收款记录看了看,笑呵呵地说,“现在每天营业额能够达到三四百元。摆摊是门小生意,也是个小饭碗,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太多本金开店的人来说,这就是生活的全部。我相信这个摊群点会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意也会越来越火。”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流动摊贩以四五十岁的人居多,不少人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受疫情冲击,又涌入了一批失业的年轻群体。在合肥市大学城附近摆摊卖手抓饼的李大姐,一边摊饼一边说:“一不偷二不抢,我就靠摆摊养活了一家人。只要遵守秩序,就是值得骄傲的事!”

农副产品进城摆摊卖,种植户能卖出好价钱

6月1日清晨6时,郭万家在杯子里灌满开水、往背包里塞上两袋饼干、几个馒头,出门了。

这是他摆摊的第二天。疫情发生后,家住明光市石坝镇三官村的郭万家,没有跟往年一样外出务工,而是跟着表哥种起了西瓜。“以前村里人都是等着商贩上门收西瓜,瓜再好,也卖不上价。通过电商渠道卖瓜,物流又是个问题。能不能想点其他办法呢?”小郭今年26岁,年纪轻、脑子活。

“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的这段发言,引发成千上万网友转发。

郭万家在朋友圈看到这条视频,又了解到,中央文明办已经作出调整,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摊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愁着西瓜怎么卖上价的郭万家一拍大腿:摆摊去!

说干就干,小郭就拉着一车子西瓜去了明光市,但摆了没多久,城管工作人员就来了。“看到穿着制服的人,我扭头就打算走,没想到,对方不是来扣我车子的,而是告诉我,可以摆摊,但是需要申请”。

“我们今年共设置了23个西瓜摊点,比去年多了3个点位,每个点位可以容纳多名种植户卖瓜,而且还将售卖时间提前了20天。希望通过扩充点位、延长时间帮助瓜农增收,同时也方便居民购买到正宗可口的西瓜。”明光市城管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王宗亚说。

回到村委会开种植证明,再去市里办理瓜农销售证明,很快,小郭就把证件办理齐全,开始“练摊”。

但并非所有种植户都有小郭的好运气,记者在随机走访时发现,有些种植户进城摆摊,并没有得到认可。“我周末在家附近的一个摊贩那买桃子,称了一半,他就赶紧要走,因为听说有人来赶。”合肥市民陈大姐告诉记者,如果小区附近也能给摊贩一些空间,那么既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给低收入家庭提供购买农产品的服务。

“今天天热,我卖了100多斤西瓜,每斤售价2.5元,在地头只能卖上一块多钱一斤,进城摆摊收获不错。”夜色降临,郭万家“啪”一下打开放在卡车上的台灯,感慨地说:“摊位上的每盏灯,照亮的都是一家希望。”

(本报记者 何珂 王弘毅)

    责任编辑:祁梦宝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