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点赞2019奔向2020】创新的力量在这里升腾

2019-12-16 11:06:07   来源:中安在线

从“创新高地”,到“养人福地”;从“铜墙铁壁”,到“芯屏器合”......2019年,我省把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下好创新“先手棋”,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已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这一年,创新的力量在江淮大地升腾,创新发展在江淮大地蔚然成风。一组跃动的数字,印证着安徽创新的力量:1月至10月,全省高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3%和13.2%,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2.9个和5.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新基地产值分别增长15%和10.3%,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高8.6个和3.9个百分点。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显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0位,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钱变纸”,源头创新闯出一片天地

10月31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项关于高温高超的原始创新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该成果由陈仙辉院士团队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张远波课题组合作完成,他们经过多年探索和尝试,成功获得单层的铋2212超导体,并在实验中发现该单层铜基超导体与相应的块体铜基超导体具有完全相同的超导转变温度、载流子浓度依赖的相图和反常的正常态行为。这些发现为高温超导体二维理论模型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也为高温超导体的实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今年以来,中科大原始创新成果“井喷”。 1月至10月,该校在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细胞》《自然》《科学》三大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其中,既有量子科技、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又有催化系统、天体物理等领域的重要进展。

在整个创新链条中,原始创新是源头,科技创新要善于“钱变纸”。 1月3日,“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发的缓冲拉杆在软着陆中发挥重要作用,解决了特种缓冲吸能材料“从无到有”的难题。 9月20日,该院等离子体所研制的世界最大最重超导磁体线圈竣工交付,通过海运方式运送至法国ITER现场。这一线圈重达400吨,相当于两架波音747飞机的重量。 “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丰沛充盈的动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科学装置是前沿创新的“国之重器”。我省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合肥光源三个建成的大科学装置,已在原始创新领域大展身手,催生一系列重要成果。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大气立体探测实验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随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扬帆启航,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或已启动建设,或正在规划建设。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一个占地10平方公里的大装置集群区,将成为我省原始创新的又一高地。

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全省超6000家科研机构(实验室)成为原始创新的前沿哨所。

“纸变钱”,产业之花绽放希望田野

国庆前夕,中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产品在蚌埠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垄断。 TFT-LCD玻璃基板是液晶显示面板的核心部件,也是电子信息显示产业的关键战略材料。过去,我国大尺寸液晶显示所需的8.5代TFT-LCD玻璃基板核心技术,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等几家国外企业控制,严重制约着我国显示产业发展。皖产8.5代TFT-LCD玻璃基板产品的下线,意味着中国成为继美日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技术的国家。

“钱变纸”指的是原始创新,“纸变钱”则是指产业创新。今年以来,我省通过整合“芯屏器合”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所谓“芯”,指芯片产业,合肥集聚包括长鑫存储在内的186家集成电路企业;所谓“屏”,指新型显示产业,合肥是世界最大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实现“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所谓“器”,指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六轴机器人产量安徽居全国第1位;所谓“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科大讯飞智能语音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听会说。

芯片被誉为“现代工业粮食”,芯片强则产业强。 9月20日,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正式投产,标志我国拥有了这一关键战略性元器件的自主产能。 9月21日,总投资超过2200亿元的合肥长鑫集成电路制造基地项目在合肥签约,基地建成后预计可形成产值规模超2000亿元。 11月底,安徽云塔科技发布自主研发的全国首颗5G滤波器芯片。 2019年,合肥高新区共引进集成电路项目47个,总投资约80亿元。日前,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更是入选全国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近年来,我省协同推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转型升级,打造新的“铜墙铁壁”;协同推进新兴产业集群集聚,构建“芯屏器合”体系;协同推进数字经济抢先布局,以“数字+”赋能提升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把质量强省战略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基础支撑,持续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突出标准引领、检验检测、质量认证,提升质量保障水平,安徽产业创新实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2%。

“筑根基”,强大磁场广纳八方英才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我省陆夕云、叶向东、杨金龙、俞书宏、吴宜灿、彭寿、王运敏等7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入选人数创近年新高。目前,在肥服务的两院院士总数已有约130名。

“在安徽,不是海归人员才叫人才,所有有用的人都叫人才。在安徽从事创新工作的人是人才,不在安徽但能为安徽创新提供帮助的也是人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青松说,安徽这种“软硬结合”的人才政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基,也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近年来,我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事业育人、机制留人、平台引人、环境养人,以优化考核管理集聚一流人才,大力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和科学中心人才“10条”,使昔日的“孔雀东南飞”化为今朝的“凤凰竞还巢”。

“徽文化中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刘青松介绍,他回国后就与同事们一起创立了中科普瑞昇公司,致力于研发新药,38岁就被委派领衔安徽省“三重一创”精准医疗重大工程。在他看来,安徽用人理念的突破,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合肥创业。在这里,他们能够拥抱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广阔舞台;在这里,只要你有能力,即便年轻也可委以重任。

放活股权激励,盘活编制管理,为科技创新“放权松绑”......在制度创新和人才政策的引领下,安徽犹如一块超强磁场,吸引了以“哈佛八剑客”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在江淮大地安家落户。去年,安徽人才总量超过800万人,其中研发人员22.8万人、皖籍院士124人、柔性引进院士295人,天下英才汇江淮的生动格局正在加速形成。(记者 桂运安)

原标题:创新的力量在这里升腾

    责任编辑:祁梦宝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