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青年报 >正文

【国庆系列策划】我在大包干纪念馆见到41年前的爷爷

2019-09-27 15:14:33   来源:安青网

编前语 1978年一个寒冷冬夜,在小岗村一间破旧茅草屋里,18个村民摁下“红手印”,立下“生死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18位村民的果敢,开启了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岗村也因为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9月17日下午,包括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的孙子、凤阳县小岗学校八年级学生严才顺等6名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走进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认真观看反映小岗村“大包干”进程的珍贵图片,重温了当年小岗村“大包干”从酝酿、发生到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与严宏昌面对面采访,严才顺从爷爷的一言一行中深刻感受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辉煌成就,一起回忆习近平总书记来小岗视察时提出的新期望,共话小岗人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化改革不止步,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干在实处,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我在纪念馆里见到41年前的爷爷

凤阳县小岗学校八年级(1)班、本报学生记者严才顺

9月17日下午,作为安徽青年报的学生记者的我,在参观大包干纪念馆时,见到了41年前爷爷的照片,也看到了他当年亲手按下的红手印,照片上的他十分瘦弱,但目光坚定,一副敢做敢当的模样......

我的爷爷叫严宏昌,是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之一,在纪念馆了解到爷爷的故事后,我又回到家中,专门采访了爷爷,跟他共话今昔。

“现在的小岗村比起以往就像是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呀!”爷爷微笑着对我说:“小岗村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村子,很多人都吃不饱饭,当时爷爷也在上学,但每天只能吃二两米粥,早上一两米粥,晚上晚自习放学一两米粥,中午的时候就跑到学校外面挖一些野菜吃。就这样过了整整两年。有一天我回家时发现家里人全不见了,他们都出去要饭了。我想了想,为了吃饱肚子,最后我决定不念书了,去跟她们一起要饭。”

“爷爷,那您不念书之后是怎样维持生活的呢?为什么现在的小岗村并不穷了呢?”我问道。

爷爷语重心长的说:“在我不上学之后,我每天可以要到一顿饭的钱,但并不能吃饱饭,村子里当时提出的‘包干到组’也不能让所有人都吃饱饭。在1978年12月时,我召集了小岗村20位农民开了一场会议,而在场的只有18位,其他二位还在外面要饭。在此次会议上我提出了‘包干到户’的建议,并写了一张契约书,要求所有人签字画押,并按上一颗鲜红的手印。国家当时不允许‘包干到户’这样的行为,查到则是死罪。但最后18位农民还是签下了这一纸‘生死契约书’。接下来的一年内,我们所有人秘密的行动起来,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种起庄稼来。1979年时,小岗村上交给国家的粮食是任务的十几倍!从此,小岗村再也没有人吃不饱饭了,‘包干到户’这一举动也迅速在全国传开,我们将‘包干到户’称为‘大包干’,我们18位农民则是这‘大包干’的带头人了。”

我激动地说:“那我岂不就是大包干带头人的后代啦!”爷爷说:“是啊,你是大包干带头人的后代,以后小岗村的未来还要靠你们这代年轻人啊!你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好‘大包干精神’,让小岗的未来更美好!”

小岗再出发

凤阳县小岗学校八年级(1)班、本报学生记者徐央

在施行大包干之前,小岗村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你站我也站,工分照样算”。就这样让这块本就不富裕的土地变得更加贫瘠。当时的人均粮食收入最少七八十斤,最多不过人均一百八十多斤。以至于每家每户都穷的揭不开锅,只好去外面要饭。“泥巴墙,茅草房,泥巴门,泥巴床,泥巴藤里没有粮”这是当时小岗村民最真实的写照。在施行大包干之后,国家要求小岗村上缴2800斤粮食,但小岗村却为国家贡献了3万多斤粮食。从这之后,小岗村村民不再为粮食而发愁。

如今的小岗村。从人均收入22元到现在的人均收入21020元,这是大包干41年的进步。如今小岗村,正如严金昌爷爷跟我们形容的那样——每家每户“吃不愁,穿不愁,家家都住小洋楼,户户还要建车库”。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小岗再出发,我们也要再出发。

小岗歌唱新生活

凤阳县小岗学校八年级(1)班、本报学生记者严湘茹

小岗,“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41年来,小岗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现在村里铺上了宽阔的柏油马路,路两边栽种了许多郁郁葱葱的花花草草,还兴建了自来水塔、小岗学校和幼儿园,还有农贸市场和休闲广场,以及大包干纪念馆等许多建筑设施。现在家家户户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用器,甚至许多家庭都买上了小汽车,盖上了高大的楼房,人们真正过上了好日子。农民们咏唱新的生活是“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别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

大包干精神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诚实守信、风险共担的担当精神。我们长大后,也要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出十分的力气。

弘扬小岗精神

凤阳县小岗学校八年级(1)班、本报学生记者张蕊子

我虽长在小岗,但对它了解的不太全面,随着这次采访,我对我的家乡小岗村又更加深入了解。

如今,小岗已是4A级旅游景区,家家户户都住着小楼房,可当你进入小岗时,你会发现里面还隐藏着一间茅草房,走进它先入眼帘的是一幅牌匾,上面写着“当年农家”四个大字,走进草房,看到的是泥巴路,进了屋子,光线黑暗,空间狭小,破旧不堪,与我们住的楼房完全不同。从70年代的草房,到80年代的瓦房,再到如今的小楼房,从1978年每年人均22元的收入,到了去年人均21020元的收入,40年来,小岗的变化太大!

听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宏昌爷爷说,以前的小岗吃饭靠国家,花钱靠国家。穷则思变。以前的他,一边要饭一边上学。比起以前我们的生活已经幸福太多了。他说他们按下红手印,是杀头坐牢也要做的事,是为大家不为了自己。

41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要弘扬小岗精神——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

与时代同行

凤阳县小岗学校八年级(1)班、本报学生记者周逸泽周雅茹

我们的第一站是经历了46年风雨的茅草屋——“当年农家”。导游姐姐介绍说,这间茅草屋看似貌不惊人,但它却是大包干精神最初起源的地方,通往新时代的大门就是在这里开启的!一进屋门,就有一种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马上就把我们带到了四十一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夜。18位朴实勇敢的农民,按下一颗颗鲜红的手印,签下了生死契约书......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

参观完茅草屋和纪念馆后,我们又采访了两位大包干带头人。我们先采访的是严宏昌老爷爷。老人说,大包干的成功有三点原因。一是人民群众敢想敢干,二是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三是国家和社会给的支持。随后我们又采访了严金昌爷爷,他说,小岗最大的变化,主要是精神和经济的变化。正是因此,小岗才能够始终与时代同行,与时俱进!

校长说——

此次小岗学校的孩子们能够作为安徽青年报的学生记者,参与到“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采访活动中,感谢青年报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希望学生记者们,能继承和发扬小岗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提高写作能力,用心用情去书写小岗村的美好未来、书写祖国的灿烂明天!   凤阳县小岗学校校长邱建闯

□本报记者徐徐 傅军

安徽青年报新媒体 安青网 出品

    责任编辑:杜军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