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文化 >正文

王进玉谈中国书画的传统与创新

2019-09-09 17:32:35   来源:德州新闻网

王进玉,知名学者、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现为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新水墨画院研究部主任,《美术报》、《中国美术报》、新浪网等众多知名媒体专栏评论家。

1、有很多“老派”书画家,经常会把“传统”挂在嘴边,总爱拿传统做为唯一标尺,来衡量和评判一切形式的书画创作,对诸如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新水墨等这些当代语境下的新探索、新领域、新门类,也依然要拿传统做为标尺予以丈量。似乎在他们看来,传统永远是万能的,传统的那些法则永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要不符合他们所理解的那个“传统”,就认为作品有问题,是“野狐禅”。其实他们反复念叨的“传统”,很多时候不过是他们“拉大旗作虎皮”的说辞罢了,也多半是被他们或浅薄、或曲解了的传统。换句话说,他们所认识的“传统”有很多也是伪传统,或是对真传统的抱残守缺、一知半解,并没有深入到传统的内核中去,更没有真正掌握传统的要领要义,却偏偏打着继承传统、捍卫传统的旗号,实际上是在利用泛概念下的传统来为他们自身缺乏创新力而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用发展的眼光看传统》

2、当今很多画家由于对传统中国画的一知半解,综合素养达不到、思想境界跟不上、判断问题有偏差,再加上急功近利、崇洋媚外等心态,势必会自作聪明地选择避难就易或移花接木的做法。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在创作时,过分强调形而下的技法技巧,以及外在形式结构等的表现,甚至会拿西方的一些理论来不切实际地裁剪和指导中国画的创作,以至于一味地追技炫技,以及形式至上等观念比比皆是、层出不穷。表面上看来,这似乎回归了绘画创作的本体,实际上已与中国画原有的精神实质与文化内涵渐行渐远,而它们才恰恰是中国画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我们最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地方。尤其是当今所谓的新文人画,大都只是在小的笔墨情趣间寻求一时的快感和自我的满足,把文人画的创作当成是一种简单的笔墨游戏,甚至把传统中国画中“忌恶、忌俗、忌霸”的一些题材和样式,即被古人摒弃了的糟粕的东西,也当成了艺术的“新追求”和“新表现”,任笔为体,胡涂乱抹,毫无忌讳,严重破坏了当下创作与品评的标准,以及大众对中国画本该清晰的认识。所谓无知者无畏,无畏者胡来,很多画家已然失去了最基本的文化自知与艺术自觉,更加没有对艺术的敬畏和虔诚。——《谁在拉低中国画原有的标准》

3、今人过分强调传统或依赖传统,从某种程度讲,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创作者在认识本身上存在问题,认识水平不够,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才是传统,以及学习传统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不能只浅显地学习传统的皮毛,还要深刻地去领悟传统的精神实质与文化内核。而且倘若没有足够的底蕴、修为、学识、涵养,想真正理解古人作品中的境界气象,具备他们身上的那股神采气质,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在当前书画界普遍轻文重墨的现实状况下,更是如此。很多所谓学习传统,走传统一路的书画家,甚至耗费一生,其人其艺也不过是在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却又浑然不知。二、也是惰性、讨巧,以及创新力不足的一种表现。众所周知,“守旧”相对容易,毕竟传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有着它相对固定的创作模式和参照标准,所以容易学习,也相对稳妥、安全,不需要煞费苦心去探索,更不需要承担因探索而带来的任何不确定的挑战及风险。而创新则不同,创新则意味着没有导航,没有参照和标准,它需要自我摸索,需要另辟蹊径,需要足够的才情、胆识,以及披襟斩棘、攻坚克难的勇气和能力等。所以创新的付出和代价要远远大于“守旧”,远远困难于对传统老老实实的继承。——《传统书画是否过于守旧》

4、真正的传统其实应该是对古人笔墨语言的内在消化和对其人文精神的内在继承,仅仅反映在笔墨形式和书写绘画的技法技巧上,显然是不够的,更为核心与关键的是要继承和发扬古人身上所具有的那份自觉自信的文化品质,以及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清晰可见的人格精神。我们一定要整体、深入地理解传统,要把握古人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作品里所彰显出的真实的精神气象和人文情怀等,而非只是斤斤计较于某一点画、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细节。另外也要清楚,坚守和弘扬传统,一定不是墨守成规、食古不化,也一定不是照本宣科、如法炮制,而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其内在最优质的文艺基因来孕育和打造更为优质、更加符合当今这个时代的新的艺术范本、语言和形象。——《用发展的眼光看传统》

5、传统不是死的,它是有生命的,是活的,是我们在书画用笔用墨过程中自觉体现的,是在整个研习、创作时自然流露出的那股真正契合古人的精神,而非仅仅只是最后所呈现的那个简单图像,更非做作出来的虚假样式。——《书画的真传统是什么》

6、只求外在临摹得像不行,还要看临摹的过程,究竟怎样去临,怎样去摹,以及怎样将真正古法的用笔用墨演绎并转化为自我的娴熟运用。否则那样的传统只能说是伪传统,而与实际的真传统不可相提并论。——《书画的真传统是什么》

7、我们一定要整体地、深入地理解传统,要把握古人所处的那个时代、所生活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作品里所彰显出的真实精神气象等。我注意到,现实中处处太过在意和追求小细节、小清新、小品味、小格调的人,往往胸怀都不怎么宽广,也总欠缺那么点真性情。生活上如此,体现在书画创作上亦然。他们作品的格局与面貌总显得小家子相,笔墨不够率意自然,章法也过于设计做作,而且这些人特别容易自我陶醉和满足,总以为自己领悟到了传统的真谛,却不知离真正传统的堂奥还相距甚远。何况传统本身又是丰富多元的,任何以蠡测海、一孔之见的做法都不可取!——《书画的真传统是什么》

8、传统并非丈量艺术的唯一标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基本准则。在历史长河里,传统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也是需要当随时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以当下人的身份和视角来解读传统、理解传统,那么传统也理应具有它的当下意义。正如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实一切真传统也都有它的当代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分析和挖掘。而且我们学习传统的目的,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学以致用,为了当下更好地发展与创新。因此任何固守传统、满足于传统的行为,都是不明智的,也都是极不应该的。——《书画的真传统是什么》

9、实事求是地讲,对待传统,我们总爱强调或偏向于继承,在发展与超越方面则普遍重视不够。但凡有人提出创新或创造的口号,也大都被认为是张扬、狂妄的表现。殊不知,不仅科技需要创造,艺术也同样需要,而且在此方面,古人比我们更富有创造精神,几乎在每个历史节点上,都有具备开创精神的人物及作品出现。比如汉字的产生,有众所周知的“造字六法”,包括篆隶楷行草不同书体的演变,像秦朝李斯的小篆、程邈的隶书、三国时期钟繇的楷书等,都是在书法上进行创造的优秀典范。再比如山水画中不同皴法的形成,像唐代李思训所创的斧劈皴,五代董源所创的披麻皴,北宋郭熙所创的云头皴,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的米点皴等,也都是画家根据真实生活场景与心灵感受,以及绘画的切实需要所创造出来的。此外,不同画种、流派等的确立,也大都伴随着创造性的艺术思想和行为,像南唐徐熙独创了工笔没骨画法,唐代王洽揭开了大写意的序幕,宋代梁楷、明代徐渭分别开启了大写意人物、花鸟画的先河......这些都是大胆鲜活、开宗立派式的创造,为后人开辟了一片艺术的新天地、新景象。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他们一代宗师的地位。——《传统也需要不断创造》

10、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古人曾经的一些创造性思维、语言、技法等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今天,正如石涛所言:“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这势必要求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技法技巧等,以不断适应现实所需、时代所需。换句话讲,所谓的传统其实都是在不断革新、创造中得以实现、推进并丰富起来的,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也都有可能成为后人所面对的传统。因此我们对于新的艺术观念、样式、技法等,要予以足够包容和支持,对待当下的艺术创作,更要积极地结合时代背景,甚至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进行超越时代、引领时代的思考与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传统注入新的血液、生命与活力,才能真正繁荣、发展和壮大传统。尤其在信息化、科技化日益昌盛的今天,整个生活与文化语境都发生了极大改变,单凭古人创造的一些语言、技法等,已不足以表现异常复杂多元的当今时代。唯有努力拓宽我们的思路、视野,运用创造性的思维,结合时代发展,进行艺术的探索与创作,才能使作品有别于古人、有别于传统,才真正具有时代性和鲜活感,真正具有当下与历史意义。——《传统也需要不断创造》

11、实事求是讲,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发展,除了政治风云不断变幻、朝代的不断更替外,经济、生活、文化、艺术等的发展,整体来说传统文脉的变化并不太大,反映在书画上,则有着大体相同的文脉显现,其中包括基本的价值观、审美观、创作观,如欣赏把玩的方式、品评收藏的习惯、技法技巧的表现,等等。而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尤其是现代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则完全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以及交往的手段、生活的习性、审美的取向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根本性变化。那么当下传统一路的书画创作,就不能再完全按照几千年来所形成的那种审美定势、评价标准来进行,而无所实质性的发展,显然已不合时宜。务必要建立起符合当下、吻合时代的审美标准、审美体系,要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创作面貌与风格特点,无论在技法技巧上,还是在题材的选择、主旨的挖掘上,甚至作品的尺寸、装裱的工艺、审美的视角等众多方面,都要有新的改变、新的体现。要与当下社会、当下生活发生更为紧密的介入和融合,而不是有意回避、疏远,或因循守旧、自我满足。——《传统书画是否过于守旧》

12、须知,古人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均是其对所处时代的真实反映,他们笔下的绿水青山、房舍篱墙、花鸟鱼虫、车马人群,等等,无一不是他们当时生活环境、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他们平常就是那样的一种状态:那样的着装打扮、那样的风俗民情、那样的生活节奏、那样的抒情特点......而今人,如果还像古人那样,画着与之相同的题材,发着与之类似的情感,显然是伪传统的体现,缺乏真情实感的表达,以及时代元素的注入,那么作品自然也就很难具有当下意义、时代意义。——《传统书画是否过于守旧》

13、毫不客气地讲,当今太多所谓传统派的书画家,终其一生,都在浑然不觉或心甘情愿地做着传统的奴隶,亦步亦趋地仿效着古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观念上不与时俱进,实践上也懒于探索,只一味地参照古人留下的作品,依着葫芦画瓢,并反复操练着一些常用的技法技巧、几种固定的题材样式等。操练时间长了,自然也便娴熟起来。但这种娴熟,更多表现为一种创作的套路化、技法的程式化与思维的定势化,而并非是对传统技艺的真正精通,以及对传统优秀思想、人文精神的透彻理解。倘若问起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的传统,传统真正的精髓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大都回答不清楚。能回答的,也多是从最基础、细碎的笔墨技法上“高谈阔论”,这一笔怎么转折,那一墨如何点染,即清乾隆皇帝在苏轼《寒食帖》后的跋中所提到的“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那么结果只能是“失远矣”,就是说,距离书画真正的意韵、神采与精神实质等越来越远。而哪怕是最基本的笔墨技法,很多人也并非真正掌握,虽夸夸其谈,却多是“半瓶醋”。于是传统就这样在形而下的层面被解读得支离破碎、难成体系,也难有真知灼见。究其根本原因,则主要还是创作者自身缺少文化、缺乏底蕴和涵养所导致的。没有足够的认知力、领悟力,以及学养支撑,达不到一定的思想水平、精神高度,就只能在最基础的一笔一画上津津乐道,自我满足于手头的那点“硬技能”,而很难真正进入艺术之“道”的“软技能”层面,也终究不会理解“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潘天寿语)的道理。——《用发展的眼光看传统》

14、对待书画艺术的创作,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评判,不能只用所谓“传统”这一把标尺来一概而论。而对于传统,也务必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何况传统本身并非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与审美特点下,传统自身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要辩证地去认识和理解它。否则,任何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做法都将是对传统的误解,甚至亵渎。——《用发展的眼光看传统》

15、一定要多角度、全方位地熟悉所要学习的对象,尤其对古人的生平阅历、思想主张等要有一个完整了解,了解之后再研习他们的作品,就会把握得更准确、认识得更到位,而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倘若再严格一些要求的话,则应最大努力地在学养、修为等方面与古人尽量缩小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从作品的精神内涵上更加体会古人、接近古人、契合古人,也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传统、承继传统、发展传统,否则大都只会学到传统的皮毛,很难真正深入并准确把握古人文艺的精髓、思想的精髓。这些才是真正永恒的、需要弘扬的东西,至于形式、技法之类,不是说不重要,而是要清楚究竟该怎么学、如何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而非将书画艺术纯粹得技术化、技巧化,那样真就道器分离、技远乎于道了。且经过观察笔者发现,举凡能够全面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的人,在创作上都较容易获取新的突破和成就,而那些仅从单方面去揣摩古人、解读传统的人,最终都很难形成自己深刻的认知体系、风格语言,也终究拘泥在狭隘的思维空间,以及形而下的形式技法层面不能自拔。——《应整体地理解传统》

16、举凡名垂青史的书画家,无一例外不是创新型的艺术家,他们均有着极强的创新意识,其作品里也都带有极强的时代气息与个人风貌。的确,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不可能为所处时代带来有别于前人的新的创作高度和艺术成就,这一点毋庸置疑。也由此可见,结合时代背景的创新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当然,也是每个时代所赋予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的新任务、新课题、新要求和新内容。——《传统书画是否过于守旧》

17、所谓创造性的思维,指的是要多方法、多角度、多层面,甚至要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地去思考问题,以寻求新的创作路径和可能。既不要受传统思维方法的束缚,也不要受固有知识结构的限制。要知古人到处,到古人未到处。在真正理解传统的前提下,把侧重点放在对新事物、新观念、新规律、新理论等的探索与建设上,努力开拓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审美需要的新的传统。如黄宾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五笔七墨”的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创作中,使其画面最终呈现出浑厚华滋的至高审美境界。再比如李可染结合传统、西法、自然三者,创造了面貌独特、厚重雄健的“李家山水”。——《传统也需要不断创造》

18、在当今书画界,始终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即一谈到传统,好像就很难“当代”;一谈到当代,好像就拒绝“传统”,俨然把“传统”和“当代”完全对立起来了。也难怪,现实中的确有很多所谓传统派的书画家,根本就不了解真正的当代艺术,对此也漠不关心;而很多所谓的当代艺术家,根本不懂得真正的传统书画,对此也似乎不屑一顾,以至于走传统一路的书画家与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经常“互掐” ,彼此“不买账”。其中一些十分偏激,甚至荒谬的观点、言论,严重干扰了大众对传统书画与当代艺术所本该清醒的、客观的认识和了解。他们仅站在各自的立场,仅从个人有限的创作经验和体会来进行论说与评判,而没有换位到对方的立场,更没有联系时代背景,以更加开阔、宏观的视野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应把“传统”和“当代”对立起来》

19、传统有传统的一套审美习惯和创作法则,当代有当代的思维逻辑与表述方式,它们看似拥有两个不同的文化轨道与认知体系,但并非是完全独立、不相兼容的,相反,很多时候彼此会有参照、有交集,甚至有互相借鉴、融合的地方。而且随着我们对传统的深入了解,对当代的探索建构,传统与当代的这种参照、交集、借鉴与融合的机会和可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我们所认为的创作上的隔阂、矛盾与冲突。无论是经常被提及的“越传统,越当代”的理念,还是“今天的‘当代’就是明天的‘传统’,今天的‘传统’本就是昨天的‘当代’”等观点,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传统和当代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内在关联——不会也不可能互不相干、彼此对峙。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一定不能再用狭隘的眼光与偏执的视角来认识和解决当下的艺术现象及其创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务必要打破固有的知识结构与观念壁垒,用更加开放的、发散的思维和更加包容、尊重的姿态来重新认识艺术、实践艺术。——《不应把“传统”和“当代”对立起来》

20、“唯传统”与“唯当代”,都是错误的观点,也都是典型的二元对立思维,不是当下艺术所本该倡导与呈现的真正形态。我们一定要允许不同门类、不同范式、不同观念、不同行为、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等的艺术存在,并尽可能地予以相互理解、接纳,至少不应该互相攻击。虽然传统有传统的底蕴和优势,但也有它根深蒂固的缺点与不足,当代有当代难能可贵的探索和创新之处,但也有它诸多复杂的问题与弊病,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加以分辨、明晰,如何加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而有效促进整个艺术生态的健康、和谐发展。——《不应把“传统”和“当代”对立起来》

21、当下普遍存在着“唯观念而观念”的当代艺术思维,以及“传统至上”“唯技术而技术”等的传统书画创作时风。的确,不管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西方“绘画死亡论”以及现代派艺术的某些理念,对我国当代艺术的影响颇大,对传统书画的冲击和破坏也不容轻视,所以才会导致很多当代艺术家固执地以为“越激进,越当代”“越反叛,越前卫”,从而把当代艺术的“当代性”错误地理解成了所谓的激进和反叛,理解成了与传统形态所完全对垒的、不兼容的东西。殊不知,传统艺术形态中也有着诸多“当代性”的元素和体现,有着足够令当代艺术吸收、采集的营养与信息......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多做深刻的分析和自我检讨,而不是互相指责、埋怨,更不能有门户之见,有意地设定所谓的艺术“边界”与“领地”而不容其它门类、形式的艺术“存在”和“介入”,那样无异于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也终究不利于问题实质性的解决,以及当下艺术真正的进步与繁荣。——《不应把“传统”和“当代”对立起来》

22、我们常讲,要学习传统文化,其真正精髓体现在古人的优秀思想、人格品质与精神气象上,而非仅仅是他们笔墨的技法技巧。所以,当代艺术家领会、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思想性与精神性,这才是关键!——《谁在拉低中国画原有的标准》

    责任编辑:杜军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