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人物 >正文

李夏,留在了这个夏天

2019-08-29 11:56:59   来源:安青网

8月20日,天气晴。午后的绩溪县荆州乡一片宁静,山风吹来,路边粉色的小花随风摇曳,核桃树也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如果不是路旁横卧着的四五棵连根拔起的大树、坑坑洼洼的碎石路,以及山坡上被泥石流冲刷过、一眼看不到头的沟壑,记者很难想象10天前,这里曾遭受九号强台风“利奇马”的肆虐,也很难想象,年仅33岁的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监察专员李夏生命的最后一刻就定格在了这里。

8月10日,受“利奇马”的影响,绩溪县东北部普降大到暴雨,受灾最严重的荆州乡三小时降雨量达96.5毫米,山洪爆发,道路冲毁。危急时刻,李夏临危受命,参与抢险救援,16时30左右,在转移群众途中突遇山体塌方,不幸英勇牺牲。

“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是李夏的微信个性签名,也是李夏短暂的一生真实写照。2011年9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绩溪县工作以来,李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生活简朴,衣服洗得发白照样穿”

门口工作人员去向牌上,李夏一栏还拨在下村的位置上;办公桌上立着一个水杯,杯口敞开,里面还有小半杯凉水;电脑前,放着一份受案登记表和一份党员大会记录表......事发第10天,在荆州乡政府大楼二楼,李夏的办公室还保留着他离开时的模样,没喝完的水,没办完的卷宗,无一不让人唏嘘。

“他是上个月才搬到这里来住的,之前这里是我和夏哥两个人的办公室,我换了岗位后,里面那间才改成了他的宿舍”。今年27岁的胡圣子是荆州乡纪检干事,在过去的半年里,他俩曾共用一间办公室,一直尊称李夏为“夏哥”。

在胡圣子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这间被隔成办公和住宿两用的办公室,里间是李夏住宿的地方:一张单人床,一个掉了漆面的衣柜,一张摆放日常用品的桌子,三两衣架,一双拖鞋,便是他的全部生活用品。外间是李夏生前办公的地方,七八平方米的空间,只够摆放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椅子。“我们也是在夏哥去世后才在房间里找到这么多药,虽然以前知道他胃不好,但没想到这么严重,需要吃这么多药”。顺着胡圣子手指的方向,记者在桌子一角看到一塑料袋的药,消炎的,止疼的,琳琅满目。

胡圣子说,一如记者所看到的,生前的夏哥是个非常简朴的人,来荆州乡报到的第一天,水瓶、脸盆都是自己带来的。“水瓶上的漆都掉了,当时乡政府都说了,这些来了之后都可以重新配,但他不想浪费,一直说‘不用,不用’”。胡圣子说,共事半年,夏哥总是那几件衣服轮流穿,有的衣服都已经洗到发白,“他就两双鞋,一双运动鞋是下村办案时穿的,一双凉鞋是防汛救灾时穿的”。

其实,工作中的李夏很少与人聊起家事,在其牺牲后,大家才知道,李夏的父亲早在其儿时就去世了,是母亲一手拉扯大,吃了很多苦,所以日常生活中特别简朴。在县城培训时,因为下课时间晚,误了食堂的饭点,他就打电话给同事,在食堂帮忙留一碗饭一口菜,“怎么都不会乱花一分钱”。

“能吃苦不怕累,是一把干工作的好手”

2018年12月,一纸任命,李夏从绩溪县长安镇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监察室主任调离,任绩溪县最偏远的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绩溪这个地方区域方言差异很大,虽然我自己就是绩溪人,但我学起来都很吃力。荆州乡又是绩溪县最偏远的乡(镇),语言格外难懂,但李夏说,没事,事情总要有人做,当时二话没说就去了”。章毓青,长安镇专职纪检监察员,回想李夏调离时的一幕,不禁红了眼眶。家住黄山市屯溪区的李夏对绩溪县群众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来干部,语言不通,从来不是他工作上的拦路虎。就这样,李夏于2018年底到了荆州乡。

“我印象很深,那是2019年元旦前一天,天下着大雪,我们一起去县里开大棚房整治的一个视频会议,因为要现场核实,第二天一早,大伙就返回荆州乡,下午1时多,核实完毕后,大家开始往现场赶,结果路上雪越下越大,很快,出山的路被封了,接着高速又封路了,大家在车里呆了一夜”。荆州乡党委书记舒添巍说,那时李夏还没正式上岗,本不用去那一趟,但急着与当地干群打成一片的他,从头参与到尾,“当时就觉得这个小伙子是一把干工作的好手,肯吃苦,不怕累”。

果不其然,之后的八个月里,舒天巍的这一“初印象”屡屡得到印证:曾一周内,走访了荆州乡下胡村四十多户贫困户,深入了解低保、惠农补贴、扶贫资金等发放情况,通过认真细致做好日常监督,维护好百姓切身利益;群众来信、来访,他毫不懈怠,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逐一深入调查,并及时向群众反馈处理结果,用逐个解决问题的工作成效,不断增进干群关系,并以公正的态度和严格的执纪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你是不是故意在躲着我啊?”今年5月,在处理一起老党员赌博受党纪处分的案例时,李夏一天里多次打电话,该党员一直借故避而不见,等到晚上八点,李夏带队上门“堵”到该党员,一句玩笑话轻松化解了尴尬,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了组织处理决定。

当时,胡圣子是随行人员之一。“那是一个老党员,脾气倔,不太好说话,当时我们都做好了迎接冷脸的准备,没想到夏哥一句话就避免了。真的很佩服”。胡圣子说,工作中,夏哥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认真、严谨又不失温情,能等能忍,从来不会因为对方脾气差而发火,总是能漂亮地处理完案件。类似的办案经历还有很多。

“村里,谁人不说李夏是个好人”

当李夏牺牲的消息传来时,悲恸的除了荆州乡的群众,还有距离荆州乡一个半小时车程的长安镇的干群。在去荆州乡赴职前,李夏曾在长安镇工作了七年三个月,与当地的老百姓早已打成一片。这七年多时间里,他干过纪检监察、政府文书、城乡建设、社会保障,以及应急、保密、档案管理等多项工作,无论是哪项工作,他都能迅速上手,很快就成为行家,工作成效得到了各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县应急办公室等多个县直属部门都想选调他进本单位,对于乡镇干部来说,这本是进城的好机会,但都被他一一谢绝了。李夏说:“我喜欢跟农民打交道,在这儿呆着觉得踏实。”

任高杨村党建指导员期间,该村共有24户贫困户,李夏主动联系帮扶6户。为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他坚持在扶志与扶智上下功夫,利用晚上时间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帮助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和措施。他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上门为贫困户传授种植技术,高杨村贡菊种植面积从400亩发展到1400亩,成为该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帮助腿脚有疾、行动不便的汪少美脱贫,李夏利用下班时间帮助她打理小卖部,并为其申请到产业项目补助资金。为解决高杨村、胡塔村群众出行不便的困难,他四处奔波,跑项目,要资金,为村民开修了两村之间一千米的机耕路。他视群众为亲人,调离长安镇后,仍牵挂着他联系的贫困户、牵挂着曾经朝夕相处的高杨村群众。当得知村民葛洪亮因摔倒昏迷在医院抢救时,他立即从150千米外的荆州乡赶到医院,和亲友一起陪伴葛洪亮熬过了危险期,积极组织为其募捐并带头捐款......

“村里,谁人不说他是个好人啊”。回想李夏生前点滴过往,汪少美悲伤地说:“小卖部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家的日子好了起来,李夏却不在了。”

与汪少美一样,难以走出李夏牺牲的噩耗还有李夏结对帮扶的贫困户许冬仙。“当时知道李夏出事时,整个人都发晕,拿手机的那只手抖得不行。”回想10天前接到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电话,许冬仙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队长说,他是失联了13个多小时才找到的,那么急的泥石流,他得多疼啊”。

在许冬仙家的墙壁上还挂着李夏的精准扶贫明白卡、贫困户扶贫措施告知单、帮扶联系卡。因为许冬仙的病,这个山里人家一度很拮据,是李夏的帮扶,让他们知晓大病报销的政策,年幼的孙女入学享受到了补助政策,家里种植农作物有了补贴。“我这孙女和他女儿一样大,每次来,都是坐在这,把她抱在怀里,问问最近好不好,有什么需要叔叔帮忙的。是真亲啊。”说罢,许冬仙再次泪如雨下,握在一起的手颤抖不已。

“多希望,你还走在我家乡的路上”

8月10日的一场泥石流让年仅33岁的李夏长眠于这片他深爱的土地。消息传来,社会各界都为这位年轻的基层干部感到惋惜和难过。

8月12日上午10时30分,李夏遗体告别仪式在绩溪县殡仪馆举行。李夏的家人、亲属,县四大班子成员及其他县级领导,乡镇及县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荆州乡、长安镇部分干部代表,其他社会人士代表等三百余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参加告别仪式。十里八乡的群众知悉后,都自发地赶到县城送李夏最后一程。

同日,团省委、省青年联合会决定追授李夏“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绩溪县委追授李夏“绩溪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8月14日、16日,李夏相继被追授为“宣城市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我宁愿不熟悉你的脸庞,只希望我的每一次回乡,你还走在我家乡的路上”。这段时间,《你还走在我家乡的路上》这首歌在绩溪县被大家广为哼唱,故事的主角就是李夏。作曲人胡广华系荆州乡人,在江苏省无锡市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台风来临期间,胡广华正好在老家。李夏因公殉职后,胡广华到现场进行了缅怀。在返回无锡市的路上,情难自禁,构思了这首诗。在朋友圈发表这首诗并转到宣城文艺群后,宣城市青年音乐家袁和剑主动请缨谱曲。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打磨、修改、完善,21日凌晨3时多,袁和剑完成曲谱创作。

除了群众自发为李夏创作缅怀歌曲,不少绩溪籍自媒体人、文联工作者纷纷拿起笔端,写下纪念李夏的文字:“从未想过要为一位素不相识的基层干部写颂词,但今天却写得心悦诚服,情难自控......”8月22日,绩溪县自媒体人曹助林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自己写的《他的名字叫李夏》的文章,短短一天时间,点击率破万。与此同时,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积极整理关于李夏的诗歌、文章,计划成册出版,希望为李夏留下更多为人学习和传承的精神食粮。

一次抗汛之后,李夏(右一坐在凳子上的)赤脚走访群众

办公室门口的去向牌上,李夏一栏永远的拨在了“下村”状态

李夏房间一角,一塑料袋没吃完的药

快评

一个将初心和使命镌刻进骨髓的人

□小不

两天的采访里,沿着李夏生前的足迹,走访了荆州乡、长安镇、高杨村,见到了他共事多年的同事、领导、帮扶的贫困户、处理案件的当事人,以及他舍命救下的那对村民母子,大伙口中的李夏是个热心肠、有担当的人,遇到难题、危险,总是第一个冲上去。但他不是英雄,他也有自己的软肋:独在异乡打拼,陪伴不了高龄的母亲、年幼的女儿,在“大家” 和“小家”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前者。

在绩溪县工作的八年里,他一心装着群众,为当地的群众扎扎实实做了很多好事,如在走访贫困户时,考虑到白天群众都要下地干农活,他就利用晚上时间去,他服务群众从来不分上下班、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随到随办,“有事情,找李夏”成为当地百姓的口头禅;为了肃清长安镇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换届中的不良风气,在2018年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前,李夏超前谋划,制作通俗易懂的漫画,张贴至每个村民组、发放至每名党员,切实提高换届纪律的知晓率,为长安镇党委圆满完成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有限的版面,装不下李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应了“人在做,天在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李夏的真心付出,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得知李夏去世后,村民们都悲恸不已,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贫困户许冬仙,在自己去浙江省杭州市看病期间,有记者来采访李夏的故事,她将自己家钥匙寄给住在县城的亲戚,再由亲戚送到村里,“就是想让记者去我家看看,这些年,李夏真帮贫困户们做了很多实事,大伙说再多,都不及你们看一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恩之心,才会让两鬓斑白的老妇这般呵护?究其缘由,还是李夏生前种下的因:将初心和使命镌刻在骨髓,用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李夏,终究还是留在了这个夏天。

    责任编辑:杜军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