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教育 >正文

皖江工学院:安徽水利建设人才的摇篮

2019-06-28 18:00:28   来源:安青网

安青网讯 江水浩荡,奔腾不息。长江干流安徽段绵延416公里,水面宽阔,绿洲葱茏,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

2018年11月,国家教育部发文,河海大学文天学院独立设置民办普通本科学校,正式以“皖江”为由,更名为皖江工学院。

十年磨一剑,皖江工学院培养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献身于安徽水利事业。

安徽省教育厅原厅长、中国科技大学程艺教授,在皖江工学院十一周年校庆暨转设成功座谈会上深情地说,安徽省水资源丰富,两条大河,其中淮河是水利是最头疼的事情,巢湖有各种水利设施,长江经济带就是缘水利而发展。他指出,皖江工学院与水有关的所有专业,也是我们未来的品牌专业。

十年来,皖江工学院共培养毕业生近3万人,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水利类毕业生近4000人,就业率在96%以上,在安徽及周边水利行业就业的占91%,可谓 “安徽水利建设人才的摇篮”!

人才需求 安徽是水利大省

中国水利部与安徽省政府签订《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上强调,水利部将与安徽省在新的起点上共同谱写治水兴皖新篇章,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安徽加快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水利安徽”的核心内容,是“治水保安、兴水富民”。“水利安徽”要做好 “治、蓄、排、节、引”的五水文章,需要大量水利工程建设人才,这是教育部让皖江工学院扎根办学在安徽的初衷。

皖江工学院,是安徽省109所高校中水利类本科专业具全的一所高校。学校置身于“水利安徽”战略,从专业建设,师资力量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多维度集中力量,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水利人才。

就业比重 百分之九十六以上

皖江工学院,依托原母体高校—河海大学优质水利教育资源优势,抓住安徽水利建设的机遇,围绕水利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建设,全面提升水利类人才培养质量,使得水利类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皖江工学院水利工程学院现有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务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今年第一年招生)等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2118人。共有8届水利类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均在96%以上,2019年水务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两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毕业生在本行业领域就业率为91%以上,其中近70%在安徽和周边水利行业就业。就业的毕业生中每年有约10%考取公务员。毕业生就业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皖江工学院水利类毕业生的评价填写为“毕业生专业功底扎实,动手能力、执行力较强,态度谦虚,吃苦上进”等评语,用人单位认可度较高。

皖江工学院培养出来的高水平水利人才,升学率超过20%,其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升学率呈“阶梯式”增长,2019年达到33.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在升学的毕业生中每年有20%左右的学生会继续攻读水利类博士学位。

专业优势 省级品牌重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把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些教育根本问题给予明确答案。皖江工学院在培养水利类人才方面,目标明确,成效明显。5个水利类专业中,除一个专业今年第一年招生外,其余4个专业均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同时,1个专业为安徽省一流专业,1个专业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个专业有省级重大项目振兴计划项目支持专业。这些答案的背后,学校对“怎样培养水利人”下了不少功夫。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十年共招生2000余人,2012年首届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已有8届毕业生,为安徽省及其周边地区培养了1350多名水利工程领域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被评为安徽省一流专业、安徽省特色专业、安徽省振兴计划项目支持专业。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已有7届毕业生,有850多名水利人才走进安徽及周边的水利工作岗位。皖江工学院是安徽省唯一有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高校,填补安徽省空白,也是安徽省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专业。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2014年被安徽省批准为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点,2016年—2019年被批准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按照安徽省特色专业的建设标准和要求,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发展,2014年首届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已有6届毕业生350多名水利工程人才走进安徽及其周边地区水利工作岗位。

水务工程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已有6届毕业生,有410多名水利人才走进安徽及周边的水利工作岗位。水务工程被安徽省批准为安徽特色专业,同时也是安徽省重大项目振兴计划项目支持专业。水务工程专业不仅在安徽属于人才紧缺专业,全国也仅有38所高校有此专业。

皖江工学院在水利类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力度大,建设水平高,其中水力学实验室、水工实验室等大部分实验室设施新颖,设备先进,受到省内同行专家高度评价。

皖江工学院的水利类专业不仅是安徽省水利类专业最多、专业最全,更是专业实力最强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学校的水利类专业已成为安徽省内一流、影响广泛、特色鲜明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跻身省级品牌专业的行列,在同类高校的水利工程专业建设和改革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师资力量 教授博导亲授课

教育专家认为,办学是业务性很强的事情,一个学校,一个管理团队,没有真正懂行的人从事教育是不行的。不懂行的人,你可以办,但办不出特色,如果皖江工学院能够紧紧的抓住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目前国家的这些出台的这些大的方针政策,发展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几年来,皖江工学院一直坚持专家治校,教授治教的办学思路,严把师资力量关。对于省级一流、省级特色的水利类专业的师资给予更高要求。学校与原母体学校——河海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聘请河海大学教授、博导、副教授,博士以上学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亲自到皖江工学院任教授课,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高效的师资队伍,取得较好的成效。

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负责人沈长松教授,为水利部优秀教师,安徽省教学名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发表论文80余篇,主、参编教材多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以及多项河海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等。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负责人鲁子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交通部水运工程建设专家库成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理事,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负责人黄振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课程为《水文统计学》、《随机水文学》、《水文水资源不确定性分析》等近十门课程;编著、翻译了各类著作及教材10余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参加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先后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各类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20多项。

水务工程专业负责人薛联青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保护科技攻关项目多项,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基金项目以及省市级相关科研课题研究30余项。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

近年来,皖江工学院加强水利类青年教师培养,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水务工程专业教师、博士迟艺侠副教授,主讲的《农田水利学》获2016年全国水利学科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2016年7月被聘为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九届委员会智库专家,2016年获安徽省职业技能鉴定水文勘测工考评员证书,2015年获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双能型教师,2015年获《水利数值模拟计算技术应用工程师》、2015年获新概念微课程设计制作技术培训证书。水文专业博士张鹏老师,不仅教学工作做的好,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网红老师。水利工程专业教师田晓丹老师2014年在第四届全国水利类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获得特等奖。

培养模式 校地共育重实践

水利专业作为省级特色专业,学校高度重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校企、校地共育平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10年来,水利学院与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新安江水利发电厂、安徽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等几十家单位共建水利类专业实践实习基地。除了常规实践基地实习外,水利类专业教育还增设了水利志愿者实践形式的实习教育,就2018年至今,皖江工学院派遣3000人次大三年级水利专业学生作为志愿者奔赴安徽六安、潜山县、舒城县、宿松县等贫困地区开展水利扶贫志愿者工作,对151891户贫困户开展水利扶贫志愿服务,为安徽省节约了扶贫资金。水利扶贫志愿者实践活动,使还未走出校门的未来“水军”们,用专业知识服务安徽水利事业的同时,提升了对安徽水利事业认识,更加了解安徽水利事业发展需求,提升专业课学习质量。

以赛促学是水利专业实践教育方式之一,十年来,水利类专业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安徽省组织的各类比赛中获奖1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23项。校地共育、校企共育、以赛促学等实践培养方法,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教育水利类专业的学生的效果较明显,学生王佳的《高效非常规水资源优化利用》,任超的《巢湖水污染治理现状》,管子的《SPSS在高校用水特征分析上的应用》,路嘉的《关于治理巢湖水污染的现状采取生态修复的物理方法》,周旭东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在蚌埠市水源地水质评价中的应用分析》等论文均已发表。

我们祝愿,安徽水利建设人才的摇篮—皖江工学院,继续投身于“水利安徽”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安徽水利事业培养更多道德品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水利人才。(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杜军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