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文化 >正文

见人见物 徽韵传承后继有人

2019-01-11 11:04:46   来源:中安在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审美和经济价值,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多年来,我市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方面先行先试,加快非遗传承、保护、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传承非遗,用心守护徽韵遗存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与传递者。说起徽州竹雕这项非遗技艺,不得不提一个人:一身马褂、一把刻刀,那专注的眼神仿佛要将时光与记忆一起刻进竹雕作品中,他就是洪建华,徽州区洪坑村人。上世纪80年代,16岁的他开始投笔捉刀,并于1991年创办竹刻工作室,秉承徽派传统雕刻工艺至今。2006年9月,他的竹刻作品《竹林七贤》笔筒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性收藏,成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故宫收藏的第一件现代竹刻艺术品。2007年6月,他获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刻)代表性传承人。

洪建华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竹雕艺术家,他深刻明白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这个时代。为了留存和弘扬徽派竹刻这一徽州文化瑰宝,多年来,他一直积极挖掘竹雕文化,协助竹雕申遗。2014年,徽州竹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圆满了“徽州四雕”之名,他创办的黄山市竹溪堂徽雕艺术有限公司也因此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徽州竹雕项目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基地。2018年5月,他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老技艺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一些非遗项目传承遇到了困难。但洪建华始终认为,只有手工雕刻的作品看起来才更有生命气息。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他在多年的实践中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作品既保持传统的手工技艺特点,又根据社会的需要做适当的创新和发展。“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小作坊带徒方式来传承非遗、工匠精神,但随着自己的成长,感觉到非遗需要普及,要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2018年4月,洪建华夫妇投资建设的徽派雕刻博物馆对外开放,既有作品陈列,又有传习场所,他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无论是徽州本地人还是游客都可以了解、感受、体验,完成一次徽州非遗之旅,领略徽派雕刻的魅力。

日前,洪建华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这于他,是荣誉更是激励,从事手工艺多年,他愈发体会到好的手工艺品需要数十年功底的积淀,并不是说完成一件作品、将它出售,就能成为合格的传承人,“传承非遗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特别需要考虑的是怎么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全国这么多人做非遗、做文创,怎么让非遗文创更精彩?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省级145人,市级669人,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对非遗的热爱与敬畏,才会用心守护绵长久远的徽韵遗存。

见人见物,名师带徒后继有人

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必须依托传承人才能活起来。如何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也是我市文化部门重点思考的问题。

为做好歙县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传承,2016年6月,歙县在全市率先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师带徒”育才工程。“名师”对象为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徒弟”对象为有志学习、传承非遗的中青年,传承范围包括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徽派盆景技艺、徽州砖雕、徽州木雕、徽州竹雕、徽州民歌、张一帖内科等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叶村叠罗汉1项省级非遗项目。88位徒弟当中,“80后”有19人,“90后”有49人,占半数以上,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非遗传承人队伍正在发展壮大,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在“名师带徒”育才工程实施期间,多名非遗“徒弟”在各级非遗大赛中表现不俗,如第三届“和氏璧”杯非遗(歙砚)技能大赛中,有16名歙砚制作技艺学徒参赛,获得1金3银3铜的好成绩;2名徽墨制作技艺徒弟在“徽州百工”评比活动——徽墨制作技艺新秀大赛中斩获二、三名;1名徽派盆景技艺学徒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传统工艺(盆景)竞技展”活动中被授予“新生代最佳新人奖”;1名徽州砖雕学徒在2017全国砖雕文化传承与创新峰会暨全国砖雕传统手工技艺大赛中获砖雕大工匠奖。

叠罗汉是歙县三阳乡叶村一项独具特色,集古代杂技、体育于一身的民间艺术,每个闰年从正月初六到十五,都会在村里表演,还受邀到绩溪、合肥、上海等地演出,很受欢迎。作为该项目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洪声齐在“名师带徒”育才工程中带了4个“徒弟”,“都是本村人,年龄在30岁左右,叠罗汉表演要二十几个人,特别是中柱,一个人要扛几个人,表演者既要有力气,还要有技巧,希望通过这个工程,能多培养一些这方面的人才。”徽州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凌志远一直以传承徽州民歌为己任,他觉得民歌跟其它制作技艺类的非遗项目不一样,“民歌不能变成产品拿来买卖,因此很大程度上说徽州民歌传承是义务的,带徒很难。现在开展这个工程说明政府对我们很重视,这对于推动徽州民歌的传承意义很大。”看到有人愿意跟他学,凌志远感到很欣慰。

“名师带徒”育才工程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也为非遗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管齐下,活态传承蔚然成风

据了解,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正式起步于2006年。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文化遗产的保护,2008年成立了黄山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市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同年,我国第一个跨省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黄山市揭牌设立。我市先后制定《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及时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项目和人的基本信息、技艺特点、传承活动进行真实记录;同时坚持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围绕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生长沃土。

近年来,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采访中,市文化委非遗科科长方劲松表示,去年元月,故宫博物院驻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站、故宫学院(徽州)、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在黄山成立,实现了传统工艺的最高水准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当代生活实践三者的有机融合,促进振兴徽派传统工艺;市文化委与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对接,为非遗传人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非遗进校园进景区、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徽匠神韵-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非遗(歙砚)技能大赛等非遗品牌活动,通过专题展示、实物展览、活态展演等多种方式,不断推动非遗保护迈上新台阶。

“除了请进来,每年我们也会派大量的传承人走出去,参加如深圳文博会和山东、成都、武汉的非遗博览会,以及西安、义乌的文交会等等,促进交流。”方劲松介绍,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名录171项,省级87项,国家级22项,其中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省级传习基地(所)27处,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5处,市级传习基地85处。

日前,市文化委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已建设十年,名录体系建立健全,保护机制丰富完善,重点项目有效实施,活态传承蔚然成风,地域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市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杜军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