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40年改革领跑路】从“东南飞”到“凤还巢”

2018-08-14 09:24:18   来源:中安在线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率先带动了东南沿海经济起飞。随着这些城市用工需求量大增,一场从中西部向东南部、从农村到城市转移的“打工潮”兴起。

阜阳就是那时崛起的农民工输出大市,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两三百万人。如今,务工大市正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在外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兴业,成为推动家乡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东南飞”到“凤还巢”,“返乡经济”不仅让更多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创业,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家乡产业虹吸能力增强,家门口就业蔚然成风——

2017年我省外出人口回流8.5万人,连续第5年出现人口回流;外出农民工中省内就业442.9万人,占29.9%,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阜阳市颍泉区中北社区海孜村,54岁的村民李振海是最早走出去的一代农民工。上个世纪90年代,李振海跟着同乡到浙江舟山打工。

“刚去的时候,没人带着,活不好找。 ”李振海回忆,没有找到活,回来坐车的钱都没有。第二次去总算在一家造船厂谋到份杂工,后来又跟着别人干建筑,一干就是十几年。

李振海告诉记者,这几年家乡变化大,特别是在建筑领域与沿海地区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在舟山大工一天工资300块钱,在家乡干一天两百六七十块钱,点工一天也有200块钱。收入差距不大,当然愿意在家门口干。 ”前几年,李振海就回乡干起了建筑,在农村承包些小工程,一年也能收入十几万元。

在离海孜村不到两公里的兴隆村,返乡就业也蔚然成风。

兴隆村人口7600多人,近一半人外出务工。 “以前青壮年都在外打工,这几年随着家乡发展,回乡工作的越来越多。 ”兴隆村村委副书记刘灿忠介绍,村里依托阜阳农业科技园,引进了七八家企业,特别是农业嘉年华项目,开园后预计带来2000多人的就业岗位。

34岁的崔正金是阜阳市太和县富泰发饰公司一名染发工,10年前他还在广州一家电子厂打工。崔正金告诉记者:“以前家乡工厂少,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现在地方产业发展起来了,周边乡镇的年轻人基本都在家门口干了。 ”产业日兴,为返乡人员提供了广阔就业空间。目前太和县共有发制品企业136家,个体加工户300多家,年产值达60亿元,相关从业人员15万人。

在阜阳,如今像李振海、崔正金这样回乡就业的不在少数。根据阜阳市人社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返乡创业人员累计已达3.6万人,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农民工已达62万人,比2008年增加约40万人。

在全省,人口回流态势也愈加明显。据省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省外出人口回流8.5万人,连续第五年出现人口回流,我省人口迁移已步入“外出人口持续回流”的新时期。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省内就近就业。 2017年安徽外出农民工中,省内就业442.9万人,占29.9%,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从‘东南飞’到‘凤还巢’,反映了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吸引力增强。 ”省人社厅农民工处副处长张晓东认为,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很多农民工已经拥有了熟练的技能和一定的管理经验,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他们返乡意味着资本、技术、劳动力的回流。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有助于将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有38.36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各类实体17.24万个,带动就业201.3万人,返乡创业规模不断扩大

前面是蛋鸡养殖场,中间是有机肥生产线,后面是双孢菇培育基地。日前,在阜阳市颍泉区王府营社区的多多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院内,一幅循环农业图景惹人惊叹。

“鸡粪和秸秆混合发酵,可以做蘑菇基料。蘑菇采摘后剩下基料还能做有机肥,用于种植瓜果蔬菜。这种循环农业模式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带来了效益倍增。 ”企业负责人薛利信心满满地介绍,今年公司蛋鸡存栏将达到30万羽,有机肥年产可达2万吨的规模,形成日产10吨双孢蘑菇的规模,年产值有望破亿元。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薛利还是一名“打工仔”,在上海一家大型养殖加工企业养鸡。因为做事认真、头脑灵活,薛利很快受到领导重用,先后被调到孵化场、畜禽部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2003年,积累了技术、管理经验和丰富人脉资源的薛利回乡创业,办起了养殖场和孵化场,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殖业。 “我们给养殖户提供鸡苗并供应饲料,出栏后再回购,目前已带动了200多户农户养殖致富。养殖场和蘑菇基地还吸引了50多个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薛利说。

越来越多像薛利这样在外学到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务工者,选择回乡创业自己做老板,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家乡经济发展。

近年来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良好势头。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有38.36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各类实体17.24万个,带动就业201.3万人,返乡创业规模不断扩大。

“引导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创业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措施。 ”阜阳市人社局有关人士介绍,近年来阜阳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就业政策,从市场准入、户籍制度、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贷款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给返乡人士搭建创业平台,让返乡人员创业有条件、就业有岗位,真正实现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从“输出劳动力”到“带回生产力”,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了当地农村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就业。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带动就业187.4万人,年均增长18.5%,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明显。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创业创新政策给力,为返乡人员提供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

到2020年,全省重点打造200个省级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基地),扶持返乡下乡创业人员20万人,带动就业100万人以上

阜阳颍泉区宁老庄镇农民李龙几年前曾在浙江慈溪一家健身器材厂打工,他告诉记者,当时月收入五六千元,还算稳定,但唯一牵挂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出去挣钱重要,管教小孩更重要。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学习都耽误了。 ”李龙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自己义无反顾地选择回乡。

回乡后,李龙先后开过水果店,干过装修,如今在镇上开了一家早餐店,孩子也转到了镇上的学校上学。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过两年攒够了钱,我打算在市里买房子,孩子就能在市里上中学了。 ”李龙露出憨厚的笑容。

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普遍面临子女教育、养老、医保等问题,成为他们融入当地的重要障碍。近年来,随着我省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日益完善,比如医保异地结算、返乡人员社保关系接续、保障返乡人员子女就学等措施的出台,为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铺平了道路。

在阜阳市颍泉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内,返乡创业者李玉龙经营了一大片桃园。“去年桃子大丰收,三十多万斤桃子赚了二三十万元。”李玉龙喜滋滋地说。受返乡政策的号召,在舟山打工多年的李玉龙,带着资金和技术回乡发展。

李玉龙告诉记者,家乡持续优化的创业环境是他回来创业的重要原因。

“我流转的400多亩桃园,门前就是新修的乡村公路,物流车可以直接开到园子里;流转林地,每亩地还能获得500元补贴,让我的经营压力小很多;同时,带动贫困户就业,还获得了30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谈及创业帮扶,李玉龙如数家珍。他表示,未来随着科技园人气上升,他还打算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

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我省近年来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整合创业创新资源,构筑创业载体平台,开展示范引领和创业主体培育,构建创业创新政策体系。

“依托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及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基地,整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力争到2020年,重点打造200个省级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基地),扶持返乡下乡创业人员20万人,带动就业100万人以上。 ”张晓东介绍。2008年以来,全省先后建设农民工创业园350个,财政给予每个园区150万元的资金扶持。此外,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融资、电子商务进农村等活动,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便捷服务。(记者 范克龙)

原标题:从“东南飞”到“凤还巢”

    责任编辑:祁梦宝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