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三尺讲台40年 20根拐杖述说感人故事

2018-07-12 10:05:55   来源:安徽商报

他身患残疾,却把教育重任扛在肩头,40年的风风雨雨,用了20根拐杖支撑起责任和信念。送一批批的孩子走出乡村,自己却依旧坚守在这里。在怀宁县石牌镇万全村,乡村教师鲁金明身残志坚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鲁金明在给孩子们上课

双腿残疾不舍三尺讲台

办公室里,一双拐杖已经斑驳发黄,木头架被磨得溜光圆滑,正是靠着这样一根根拐杖支撑着鲁金明40年的青春,今年已经56岁的他,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上,风雨为伴。

鲁金明出生在怀宁县石牌镇万全村一个贫困家庭,在他一岁时,因为高烧医治不及时而落下终身残疾,双脚肌肉开始萎缩,不能像同龄孩子那样正常走路,只能借助板凳一步一步挪动。

1979年8月,村里缺老师,在村干部的邀请下,刚刚高中毕业的鲁金明放弃复读,应允下来,这一当就是40年。鲁金明还记得刚开始工作的那年,每月几元钱工资,微薄的收入几年都不能给家人置办一件新衣,父母年老多病,家里经济拮据的他却经常自掏腰包帮辍学孩子垫付学费,买铅笔、书本。“都劝我改行,有时想想的确囊中羞涩,还拄着双拐,有换份工作的冲动。但村里太缺老师了,一想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内心告诉我不能走!”由于当时老师太少,鲁金明每天都是语文、数学课轮番上,放学后还要护送路远的学生回家,晚上备课、改作业直至深夜。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鲁金明会准时来到学校,组织学生跑步、做早操,辅导学生早读。几十年如一日。

鲁金明的妻子告诉记者,他们家离学校有2里路,每天鲁金明都拄着双拐靠步行来回,因为走得太慢,有时回到家饭都凉了。

艰难板书腋下磨出老茧

短短三尺讲台,鲁金明从一头移到另一头得耗时两分多钟。因腿不能下蹲,黑板下半部分的板书需要全身扑在讲台上或跪着才能完成。在常人眼中难以坚持,却被鲁金明做了40个春秋。

初站讲台时,双拐整天顶着腋窝,连堂上课后的腋窝被拐杖磨得又红又肿,等到休息时再放下拐杖,疼痛难忍,常常是夜不能寐。“每天止痛片成了我袋里的必备药物。每天回家我爱人就用热毛巾给我敷一敷,现在腋窝下面都是老茧了。”鲁金明笑着说。

对鲁金明来说最辛苦的是写板书,由于双脚靠拐杖支撑,而写板书时右手必须举起来,鲁金明只能靠拄一根拐杖书写。由于重心不稳,随时都会摔倒,但他硬是咬紧牙关坚持写好每个汉字、每个数字。

为了能早到校,鲁金明总是早早起床,扒上几口饭后,在拐杖上挂起装着教具的包裹艰难上路。常人要走十多分钟的路,他要用五十分钟。遇上刮风下雨、冰雪封路,那就更艰难了,常摔得鼻青脸肿。就是这样他也从不愿少孩子们的课。

几十年来,鲁金明所教的班级学生综合成绩在全镇总是名列前茅。因为班风严明、学风严谨,多次被评为“校文明班级”。 1992年,鲁金明考取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当时全镇为数不多的“民转公”教师。

20根拐杖述说感人故事

在万全村,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大多父母也将自己的孩子带进城里就学,这也导致了万全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留下来的基本都是留守孩子。“我的责任就是要教这些孩子靠自己,学知识长能力,将来走出乡村。”鲁金明的话语里有倔强、有担当、更有对责任的坚守。

有一年全县“两基”教育验收攻坚阶段时,义务教育学校的“两基”资料建设成为“两基”达标中重要指标。“两基”资料员工作陌生、繁琐,而鲁金明却主动承担了重任。

那时,学校所在万全村每学年7~11岁600余人的适龄人口中,有60余名儿童不在本村就读。这些儿童的就读情况均需逐一入户跟踪、核查。为此,每次年报,鲁金明至少要花两周时间走村串户核查。利用空闲时间,鲁金明还会用手机帮孩子联系在外务工的父母,拉近亲情的距离。每个月,他都会贴上几十元电话费,可鲁金明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孩子脸上的笑容。

40年来,20根拐杖,叙述着鲁金明每一步艰难行走的历程,更记录了一个乡村教师平凡而普通的一生。他送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乡村,送他们走向远方,走向希望和未来。通讯员檀志扬实习生沈颜秀洁马明明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许家权文/摄

    责任编辑:祁梦宝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