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新春走基层:宣城水东老街里的皮影匠人

2018-02-19 15:50:18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肩挑皮影箱(汪辉摄)

肩挑皮影箱(汪辉摄)

告别了柏油马路和喧闹的集市,踏进古色古香的宣城水东老街。青石板路、一丈高的木板门,红色的灯笼和金黄的油坊,模糊地记录着明清时代留下的印记。置身于此,有种奇妙的感觉:飞檐吊角下,走出低头玩手机的上班族,电动车轧过上百年的石板路,仿佛穿越剧的片场。

巷子深处传来锣鼓声,不知何时,街上行人多了起来。好戏上演了。

一尺白布,几幅皮影,锣鼓钹紧密地敲打,几根木棍在手中千变万化。伴随着老艺人口中的戏文,一幕幕爱恨情仇轮番出场。

老艺人在幕后唱,何泽华前后忙,不时附和几声。这是他的第二座皮影戏博物馆,随着老街客流量增加,逢年过节老馆总是被挤得满满当当,现在,表演的舞台移步新馆,这里上下共三层,最多时,能容纳500人同时观看。

徽州三雕、水墨山水画、青绿色的水缸映衬着天井透下的光,开张不到两年,新馆已有些古朴的味道。闲暇时,何泽华依旧会拿出刻刀,在牛皮露上一手,选皮、制皮、推皮、描样、雕刻、上色、熨平、装订八个工序一样不落。

“过年时,皮影艺人挑着戏箱走乡串村演出,大人小孩,早早就搬着板凳占座。最早是蜡烛后来是电灯,没有音响设备,就凭艺人一张嘴。”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何泽华至今守着儿时这份念想,40多年来,他从散落各地的老艺人们手中收来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皮影万余件,先后为“中国皮影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皮影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等部门征集皖南皮影文物共计七千余件。

当天的演出,何泽华始终没上台唱一句。75岁的柯玉英把记者拉到一旁,说:“何馆长病了,上个月在合肥做的手术。唱皮影要提气,他没法唱。”柯玉英过去唱皖南花鼓戏,60岁那年跟着何泽华唱皮影戏,原本打算今年退休,不料被80岁的馆友抢了先,“年前他说身体不好唱不动,我如果也走,台子都搭不起来。”

因为年轻人缺乏兴趣、唱本老化等问题,如今皮影戏显出颓态。何泽华说,想留住老手艺,首先得留住人,想留住人,靠的是感情。比如逢年过节,拎点东西到老团员家拜访,封个红包是少不了的。

为了给皖南皮影戏融入新鲜血液,何泽华在宣城市第十一小学无偿教授皮影戏,5年下来,还真被他瞧见了好苗子。一个叫汪家俊的12岁男孩,对皮影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大部分学生要好几堂课才能制作一副皮影,小家俊一堂课就能做好。

“学皮影不难,但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刚开始,小家俊常磨破手指,他找我要了创口贴,继续表演。很久没看到这么认真的孩子了。”何泽华说,无论在上海还是北京,皖南皮影戏表演到哪,只要和上课不冲突,小家俊就跟到哪。

快过年了,小家俊和同学们通过手机询问老师的近况,这让何泽华颇感欣慰。“孩子们长大了也许不会做这一行。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起码能告诉大家,皖南皮影戏在水东老街还有舞台。”(韩 畅)

    责任编辑:祁梦宝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