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文化 >正文

倾心故土的近代教育巨子陶行知

2017-12-07 16:55:05   来源:中安在线

陶行知无疑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论及其躬行实践活动,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与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学术鉴原,又始终着眼于民国以来中国国情的实际,以推动中国科学、民主、社会进步作为追求目标,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篇章。宋庆龄等人推奖陶行知为“万世师表”;吴玉章称赞他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教育家,是一个时代英雄”。陶行知用“爱满天下”的宽阔胸怀,实施其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主张,这样一位被毛泽东称颂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曾为故土安徽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奉献了很多心血。

一:徽州故乡的早年生活

1891年,陶行知诞生于安徽歙县城西的黄谭源村。与同属徽州府的另一位近代教育名家胡适,除同庚之外,另一相似之处,是同样出身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家庭。陶行知的先祖,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到他父亲陶槐卿一代,已呈积弱贫困之象。陶槐卿以秀才之身,务农乡间,陶行知母亲曹翠仂为补济家用,在城内教会办的崇一教堂做佣工。幼年名小和尚(大名文濬)的陶行知,聪颖早慧,五岁时在邻村秀才方庶咸处免费开蒙读书,七岁时随父去休宁万安的吴尔宽先生的经馆伴读,曾熟读贯穿儒家思想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左传》与《四书》、《五经》等,大约十一岁时,在歙县航埠头一学馆听前清贡生王藻讲经。后因父亲为耶稣教内地会员关系,为教会新办的崇一学堂校长英国人唐俊贤赏识,15岁免费入读城内的崇一学堂。该学堂除教授中国历史和国文外,还开设数学、理化、英文、医学常识等课程。文濬用两年时间,即读完中等教会学校的三年课程。早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西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为陶行知日后的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1908年,17岁的陶行知,抱着“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宏大理想,离开黄谭源,远赴杭州,考进广济医学堂,拟实现其“医药救人”的志愿,而折射在心田里的是徽州故土父老乡亲的无限期待和冀望。“古城岩下/水蓝桥边/三竿白日/一个怀了无穷希望的伤心人/眼里放出悲壮的光芒/向船尾直射在他的儿子的面上/望到水、山、天合成一张大嘴/隐隐约约的把个帆影儿都吞没了/才慢慢的转回家去。”

二:倾心尽力推动安徽教育与社会进步

1910年,陶行知改入南京汇文书院(后改并称金陵大学)文学院,四年后以成绩第一名毕业。他在大学本科论文中,即充分认识到“现教育实建造共和最重要手续,舍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共和之国不可建,即建亦必归于失败”。为此,1915年秋,在取得美国伊利诺大学政治硕士学位后,又投拜著名教育家杜威门下,专心研究教育。1917年,这位被哥伦比亚大学同学胡适推重为留美中国学界“不可多得的人才”的陶行知,归国即全身投入到中国的教育改造和社会进步事业,对故乡安徽的教育和社会进步,尤其倾心而为,不吝劳苦。

1921年8月,陶行知赴安庆参加本省教育人士邀请的旅外皖籍学者暑期讲演会,为了改变安徽教育落后混乱的状况,排解本省教育界人士就安徽教育会会长人员问题的派系之争,他联合胡适、梅光迪、蔡晓舟等人,公开发表《根本改造安徽省教育会宣言》,力主用民主、合议、分权的委员制,取代武断官僚式的会长制,并参加省教育会筹备处。

1923年,陶行知作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主要发起者和主持人,在全国大力推行平民教育运动。他认为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叫种种人受平民化。”以实现“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目标。为此,他不仅在北平、南京动员胡适、姚文采、洪范五等同学、友人响应,在自家中也设立了一个以父亲字号命名的“笑山平民读书处”。安徽是他重点推广的地区之一。他鼓动安徽省教育厅江彤侯、安徽省公署江爱吾、安徽省第一监狱袁烈青等去试验推广;帮助芜湖成立了芜湖平民教育促进会,发展有二十多位干事,“专司推广平民读书处之责”。还在芜湖与徽州同乡共同草拟《徽州推行平民教育八条》。甚至亲自给省教育厅两位六十五岁的夫役讲了两课平民教育千字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10月,他不仅组织成立了安庆平民教育促进会,向中等学校师生、公务警察、商人宣讲平民教育的宗旨和社会意义。28日,还组织领导了著名的省会安庆有一万七千多人参加的平民教育集会大游行。为了帮助徽州故乡平民教育的开展,他发动南京旅宁同乡会,抽拨南京歙县试馆月收,作为歙县开展平民教育用费。同时约集旅沪同乡会商讨故乡“平民教育进行的方法”。赠送《平民千字文》教本给旅沪不识字歙县同乡,以达到旅沪乡友“一年内无人不识字”的目标。

1923年9月,陶行知集约安徽旅宁同乡会、安徽吕宁同学会等同乡组织,发起成立的南京安徽公学,是民国安徽教育史上的一件重大史事。南京是清代两江总督所在,为全国教育中心地。晚清所设的公立三江师范(后改二江师范)和私立上江公学,培育了众多安徽学子,也为其后的安徽辛亥革命和教育事业培养了不少骨干力量。五四运动后,因学潮迭起,安徽学子投奔南京求学源源不断,限于条件制约,无奈失学的皖籍青年众多。陶行知“迫于一种不能自己的同情心”,续上江公学余绪,成立私立安徽公学,出任校长,以旅宁安徽会馆为馆舍,选聘南京高师、金陵大学等皖籍高材生为老师,树立“科学的精神、美术的精神、大丈夫的精神”,贯彻“勤俭办学、用钱必当”“共事共学、民主建校”“后生可畏、师道可经”的办学方针,用“共学、共事、共修养”的办法,办“真正的教育”。此校历经艰辛困难,二十多年历史中,为安徽培育了一大批优良人才,成为今日南京六中这所江苏省级重点中学百年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彪炳史册。

陶行知也是1920年代安徽女子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在他积极倡议下,于1922年设立屯溪隆阜安徽第四女子师范,成为徽州区域社会新女性的摇篮。

作为一位教育家,陶行知清楚了解民初以来安徽教育的落后状况,为此,他曾给歙县的父母官写信,要为“数十万歙民请命”。1924年,他写信给安徽教育厅长卢绍刘,提出平民教育10条,劝卢绍刘要着眼于安徽教育进步:“还要做三千万人民之教育厅长,做平民教育厅长。”在他三十年代发起的普及教育的“小先生制”活动中,陶行知不仅介绍骨干教师指导安徽六个师范区的推广工作,还亲赴安庆演讲小先生制推行的社会意义。在1934年安庆省立安徽大学一次题为《关于普及教育问题》的演讲中,他声称放弃自己原来的“知行”名,改为“行知”。“我现在的名字叫陶行知,让我先来介绍自己,陶行知出生才三个月,可以代表我的思想的转变”,即转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观。正是在他的不懈奔走下,这一年安徽把小先生制列入全省普及教育计划,吸引了不少外省、县前来参观和研究小先生制推广经验。陶行知指导组织的旅淮新安小学及其开展的新安儿童旅行团等活动,也为安徽教育界增添了光彩。

曾经身受徽州十七年家乡教育的陶行知,到1940年代,已成为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著名教育家。这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平民教育家和民主主义志士,被业师、闻名世界的教育大师杜威公开夸赞:“陶行知是我学生,但比我高过千倍。”如果我们要去总结陶行知之所以得到人民大众诚心敬爱、外国友人推诚尊重的理路,由上述几个简要事例,即不难看出,这与他对哺育过自己的人民和故土的热爱、奉献紧密相连。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