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一位花甲老人从村民化身居民 感受家门口天翻地覆的变化

2017-03-27 10:31:30   来源:合肥在线

○花甲老人向记者展示老照片

○翻拍的政务区所在区域老照片

有时候,一觉醒来,吴增华望向窗外,会有一瞬间的恍惚。眼前高楼林立,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马路宽敞洁净,大小车辆川流不息;公园穿插其中,处处都是鸟语花香。这里是政务区,这里有他的家,这里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然而,至今,吴增华还是很难将眼前这个现代、繁华的都市与记忆深处那个没落、偏僻的农村拼凑在一起。

从出门难到四通八达

吴增华今年66岁了。如今,他是荷叶地街道绿怡居小区的市民。而在多年前,他还是姚公村吴高头村民组的村民。

家乡的这片故土,留给吴增华最早的记忆,则是成片的庄稼,紧挨的茅草土坯房,以及混着泥浆的水塘。

那时候,村民们想要出村,也是一件麻烦事。“至少要走三公里,到了南七里站,才能找到车坐。”

想要骑着车出门?那得问泥泞的道路答不答应。“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吴增华还记得,遇到雨天的时候,推着自行车还得随手拿着一根棍子。棍子得不停地扒拉着车轱辘里的泥巴,才能勉强让车继续前行。二三十厘米的深水潭屡见不鲜。这时候,就得将自行车扛在肩膀上。一趟路下来,车和人都累得够呛。

要是碰上正经事,还得备上一套好衣好鞋。走出村庄后,把沾满泥巴的衣服鞋子换下放在熟人家中,再换上干净的去赴约。

而如今,家门口四通八达。平坦光滑的柏油路,干净清爽。出租车、网约车随处可见,招手即停。随便走个两三百米,还可以找到公交站台,多趟公交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打雷下雪,想去哪就去哪。”

商业中心开到了家门口

吴增华做梦都没有想到过,有一天,自己的家门口商业也会这么繁华。

在他的童年时光里,“商业”是个闻所未闻的词汇。即使到了成年后,唯一能与商业联系起来的,还是金寨路高架桥东面那个人群热闹的地方。“那里,有着一家油条店,还有一家理发店。”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活络了起来。在祁门路与金寨路东面,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街头。那里也曾是吴增华最爱去逛的地方。因为很多个体户都会选择在那里摆摊,鸡蛋、家禽、烟酒、卤菜......在那里都可以买到。

90年代初期,吴增华见识到了第一个“商业街”。那是祁门路东西南北打通之后,由姚公村和常青镇联合打造的“商业街”。虽然房子低矮,流动人口较多,很多都是路边的小商品,却依旧让吴增华“大开眼界”。“这里吃穿玩用,应有尽有。”

而吴增华没有想到,在2002年拆迁后的十多年里,记忆中的家乡会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逛街购物不再是走向一个方向,一个街头。

走出家门口,随处都可见大超市,随处可见大商场。买百货,可以去合家福,去永辉。想要玩,可以去万达、银泰、万象城、新地......

太多的变化,太多的选择,让吴增华应接不暇。他常常自嘲,自己已经快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十多年的发展天翻地覆

闲暇在家的时候,吴增华总会在家翻看一个旧光碟。旧光碟里是一些影像视频,拍摄于2002年6月14日。视频里,是政务区的老模样。窄窄的水泥路上,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两边红色的砖瓦房,被时光刻画得斑斑驳驳;横七竖八的电线,缠绕在房屋的上空。远远的三层楼的工厂,是难得的景象。

拍摄后的第二天,吴增华收拾了家当,带着家人,离开了住了多年的老房子。“那时候,整个政务区都在拆迁,到处都是一片工地。”离开家之前,吴增华一再回头望,“他们都说这里以后会建设成为合肥的政治、文化中心,可是望着这片大工地,我的心里直打鼓。”

而如今,吴增华觉得自己当年是多虑了。2004年,回迁到一百多平米的房子里后,吴增华亲眼看着这里一栋栋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片片绿地和公园建成和投入使用,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地完善和健全。

“日子真的越过越好了。”岁月斑白了吴增华的头发,然而,见证了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变化,他的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

    责任编辑:杜宇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