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共青团讯 >正文

青年才俊寻梦徽州

2017-03-13 09:53:33   来源:安青网

编前按 初识徽州,源自“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里古人对它的向往与期盼。而今,走近深山腹地中的徽州,除了由历经沧桑的白墙青瓦、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精湛绝伦的雕刻、让人无限遐思的天井等勾勒出的那份淳朴与恬静,还有寻梦到徽州的青年才俊再次燃起的一缕繁华。

3月2日,在团黄山市徽州区委的办公室里,记者有幸见到了一群徽州青年代表。他们热爱徽州,寻梦至此,从此缘起而不尽,一番风云起......

凌炜强:护花逐梦待花期

如果说检验一个创客的成败需要10年,那么凌炜强已历经8年。他说:“当初含泪播下的种子迟迟没有开花,只因花期未至。”

黄山市徽州区花之韵花卉科技有限公司占地36亩、总投入1800万元的现代化基地主体框架已经成型。穿梭在大棚之间,凌炜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它们建成后的模样、功能、亮点,仿佛在勾勒自己的梦想,眼睛里光芒四射。

因为经历过创业的成败,吃过苦也尝过甜,所以在2009年重新踏上创业道路的时候,凌炜强更加谨慎,也更加珍惜。“永远不要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等待虽难,后悔更甚”。

当初带着在合肥市创业赚到的“第一桶金”,信誓旦旦返乡创业,不想却以失败告终。这如一个晴天霹雳,让凌炜强备感消沉。“在家休整的那段时间,每日目睹父亲在家摆弄花草,自幼深受影响酷爱花草,也算颇有经验”。一个念头就此在其心里酝酿。既然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不把它当成事业来做。很快,凌炜强走访市场,发现当时黄山市花卉植物销售品种单一,尚未形成规模,且以传统泥土种植为主。这让他的心里突然有了水培花卉盆景这个想法。

对水培花卉盆景的培育没有经验,凌炜强便开始没日没夜地上网查找资料、翻阅书籍,到场走访,请教专家,一遍遍做实验,一点点积累,掌握花卉植物的生长习性。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多肉到观叶观花植物包括红豆杉,凌炜强都能进行水培。有了国家专利技术的支撑,重拾了创业的信心,2009年,凌炜强成立了黄山市徽州区花之韵花卉科技有限公司。

2010年冬天特别冷,保温设施没有跟上,公司所有的花卉盆景都冻死了,经济损失达到一百多万元。“当时整个人有种支撑不住的感觉,那么多植物全部都是自己心血,却在一个冬天化为乌有”。稍加调整后,凌炜强开始思考,如果把花卉当做事业来做的话,这次是冻死,下次会不会还有其他问题出现?于是,如何让植物能在冬天提高抗寒能力,成了他技术攻关的又一重点。经过一次次对比实验,凌炜强终于成功地利用植物“临界点”水培法,让水培植物的抗寒能力提升30%至40%。

慢慢积累,四处筹措,公司不断扩大培育基地,实现了育苗、种植、生产、销售、售后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了开阔市场,扩大公司的经营,凌炜强拿着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前往全国各地参展、推介,寻找加盟商。为了方便线上客户的购买需求,公司在淘宝、阿里巴巴等都开设了线上购物网店,对植物物流配送定制包装盒,保证花卉完好地送到客户手中。截至目前,公司在全国拥有223家经销商、86家加盟店、5000多家线上分销,真正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

近年来,公司先后和安徽农业大学林学院、黄山学院成功建立产学研合作。无论是培育的技术和生产的工艺,均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还成功获得了草本植物水培方法、木本植物水培方法、多功能定植篮、复合式鱼缸等多项发明专利。“以前谈合作,我多半时间都在介绍什么是水培植物,选择水培植物有什么好处”。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水榭花乡”水培花卉业已悄然住进了千家万户。

随着事业的发展,凌炜强抱着回馈社会的感恩之心,开始专注公益事业。近期,公司参与了“丹青有约 花海留芳”大型公益活动,关爱大别山留守女童。“后期,希望联系团区委,参与助学活动”。用爱心浇灌出来的花卉,期待它绚烂持久。

 凌炜强(左一)向客户介绍水培花卉

李玲:温暖的舞台剧“老师”

上初中的时候,黄山市举办历史剧表演比赛。毫无演出经验的李玲在教师的推荐下,有了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虽然最后没有获奖,但是她的性格却发生了变化。原本内向、不爱说话的李玲开始有了表达的欲望,胆子也变大了。正是这样一次经历,在李玲的心里埋下了种子。“所以当我遇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时候,我希望自己演舞台剧的经历能够复制在他们身上,改变他们的性格”。

如今,90后的李玲是徽州区西溪南镇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团委书记。工作中,她经常会接触到留守儿童,最期待的是周二下午能够在镇中心学校的舞台剧班与留守儿童见面,听到学生们亲切地称呼自己一声“李老师”。

2016年“六一”开始,李玲带领10多名志愿者和20名贫困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在每周二下午,以“2+X”的模式轮流开设舞蹈班、歌唱班、象棋班、乒乓球班、舞台剧班等。一年多来,在李玲教授的五次课上反复排练的只有两部剧:一部是《森林爷爷》,一部是《动物电视台的面试》。“都是些寓言类的小故事,可爱的动物角色容易吸引孩子参与,让他们在表演的同时,还能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因为不专业,李玲从来不在乎孩子们表演得怎么样,只是单纯地希望他们能通过演出有一些好的改变。

除了与贫困留守儿童结对,李玲每年还会组织志愿者慰问村里的百岁老人。“活动从2014年开始,每年中秋节举办”。李玲说,自己喜欢和老人们聊天,因为他们总是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还特别喜欢与年轻人分享。从百岁老人那里,她学到了不少延年益寿的秘诀。

今年3月5日,西溪南镇“学习雷锋精神,文明一路同行”公益徒步活动受到参与者一致好评。“让参与者们既亲近了大自然,还参与了捡拾垃圾,实现了随手公益”。结对留守儿童、慰问百岁老人等活动,李玲的用心可见一斑。每每镇里组织活动,她总是积极地建言献策。团委的活动,她尽可能对接需求,做出创意。“我认为,共青团工作就是要开展活动,通过活动来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基层团组织负责人普遍是兼职,工作开展备受局限,更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作性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引起党政的重视和支持”。如今,在西溪南镇,凡是以青年为参与主体的活动,领导和各个部门总会第一个想到李玲,放心地让团委牵头组织,交由她出谋划策。

在舞台剧班,“李老师”或许并不专业,但是在组织开展青年活动方面绝对是一把好手。她用自己的点滴付出,证明了一位基层团干部存在的重要价值。一位肯动脑、肯用心的团干部,扎根基层,用智慧、汗水圆着自己的梦。

 李玲(左三)和孩子们一起编排舞台剧

徐少波:与好人为友 做个好村官

徐少波是我省第七批大学生村官,现任徽州区澄塘村党总支副书记。出生在农村的他对于乡土生活不陌生, 却在走出象牙塔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农村。因为他打心里热爱农村,想成为一名“好村官”。

在澄塘村有位“中国好人”汪金林,家中的墙上挂满了各类奖状。汪金林虽然年近九旬,却天天忙着别人的事:义务送报刊、代写家书,连银行取钱、缴纳电费,甚至到镇政府办事,他都乐意帮忙,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在需要他的地方。老人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着徐少波,每当工作遇到困难时,他都主动向汪金林请教。日复一日,徐少波学到了很多农村独特的工作方法,更懂得了农村的人情世故。“每次一想到汪老,我就觉得没有理由不做好工作”。

除了汪金林,徐少波还经常接触澄塘村卫生室医生汪流年。作为医生,汪流年对村里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病的村民,坚持每年随访四次、体检两次。详细地记录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并且每年组织不少于五次的健康知识培训和宣传。46年的工作生涯,无论刮风下雨、白天昼夜,汪流年都在村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随叫随到”是他这辈子坚持的原则。“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的好事”。如今,徐少波与这位“潜口好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徐少波的心里装着村民,这不仅缘于他对村民的一种情份,更是一种责任。2016年4月15日下午,在村民委员会坐班的徐少波突然听到村内响起了救护车的声音,他第一时间下楼了解情况。“到村工作久了,有了感情,人也变得很敏感”。得知村民王志勉的肺气肿病复发需要抢救,在老伴不能陪同的情况下,徐少波主动陪同前往医院。在王志勉住院的半个月时间里,徐少波几乎每天都会去医院探望。出院后,王志勉在子女的陪同下,将“品德高尚 人民好村官”的旌旗送到了村民委员会。

还有半年,徐少波的村官任期便满。“我越来越珍惜在基层工作的时光,忘不了留守儿童拿到‘六一’礼物时纯真的笑容,忘不了贫困户领到救灾物资时激动的心情、更忘不了与孤寡老人聊天时他们开心的那一刻......”扎根基层以来,他领会到为民服务需要真情实意,需要培养村民支持大局的长远意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受助老人给徐少波(左三)送锦旗

丁凯:像阳光一样存在

“你看外面的阳光这么灿烂,当然应该积极地生活。若是碰上阴雨天气,也要自己给自己阳光”。他是丁凯,在徽州区富溪乡从事民政工作,他说“民政岗位本身就是做好事”。

提到他的公益之路,要从在大学义务献血说起。至今,他共计捐献全血400毫升、单采血小板28个治疗量,10本鲜红的献血证记载了他满满的爱心。他不仅自己献血,还带动家人、朋友献血,经他组织加入献血队伍的多达十几人。2013年,他主动加入了黄山市应急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当碰到紧急情况或者血站血液库存告急,他都会积极到血站献血。2013年,丁凯在合肥市申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希望将来有机会延续他人的生命。

日常生活中,只要看到有困难或需要的人,丁凯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尤其是在徽州区13630抗洪抢险过程中更是表现出青年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手机24小时开机,生怕听不到群众的召唤,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晚上防汛没有床铺,他就倚在板凳上,被蚊虫包围着入睡。

工作中,丁凯爱岗敬业,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由于单位一位女同事需要回家待产,他便主动承担了同事的工作。他经常说苦点、累点算什么,回家一个馍馍就补回来了。不仅如此,丁凯把工作八小时外的生活也安排得非常充实。法制宣传日,带着厚厚的宣传单带领着伙伴沿街宣传;保护母亲河,带着工具在丰乐河畔捡拾垃圾;美化乡村,顶着烈日在潜口清扫街道;党员进社区,从不迟到缺席。采访时,他说,自己多干一点,别人就能少干一点;自己多做一点好事,就多一些人受益。这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丁凯对待左邻右舍像对自己的家人一样,时时刻刻把他们的事挂在心上。不管谁家有困难,他都跑前跑后、问寒问暖,帮助解决。楼下住着一对老年夫妇,行动不方便。每次下楼时,丁凯都会敲开老人家的门问一句“您有垃圾要带下楼吗”,有人说他爱管闲事儿。他说:“你敲门,人家放心让你进去,就是对你的信任。”

采访过程中,不少熟识丁凯的人纷纷给他点赞,说他是踏踏实实做好事的人,像阳光一样乐观、热情,传播正能量。“虽然你付出,人家不一定会记住你,但是你的收获远远大于付出。希望更多人和我们一起做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寻找人生的另一个舞台”。志愿服务,丁凯永远在路上。

 丁凯(左一)在接待老人咨询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谢婷婷采写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